17世纪,伴随着茶业贸易及欧洲饮茶风气的盛行,宜兴紫砂壶也相继传八欧洲。乐宾纳在《宜嵌陶艺西渐》一文里写道:“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为数约1635件的茶壶在1680年运抵阿姆斯特丹,伏尔卡推测这批茶壶应是宜兴产品。”“登记簿中载录了1679年由漳州运抵巴达维亚(今日印尼雅加达)的七箱朱泥茶壶及次年由澳门出口的320件花纹朱泥茶壶。”“花纹”一词可能是指外销欧洲的朱泥壶表面的贴花装饰。“同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中,也提及在1699年由拿骚号运抵伦敦的82件朱泥茶壶。”这些茶壶运至欧洲后,立即受到了广泛欣赏。没多久,欧洲的制壶者就开始争相模仿。
外销的宜兴紫砂壶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有多个国家进行仿制。早在1667年(康熙六年),荷兰德尔夫特已出现仿宜兴壶制品,著名的陶瓷大师兰伯特斯·克莱夫斯在1672年发现了仿制印度瓷器(即宜兴朱泥壶)的方法,后经过多年研究,制作仿紫砂壶技术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就是著名的荷兰ARY.DE.MILDE奔马款仿宜兴壶。英国茶具的制造也始于1672年前后。据陈椽《茶业通史》记载:“富尔罕(Fulham)陶工知威特(John Dwight)模仿我国宜兴瓷的高火红色茶壶,造出英国最早的茶壶。”德国人也有仿制。1709年3月28日的一个纪念仪式中,德国人波格向其皇帝奥古斯塔斯大帝宣布了六项重要发明,其中包括仿宜兴的“红色瓷器”。在第二年春天的莱比锡博览会中,波格首次公开展示其伟大发明,当地报章中一段报道说:“有以下数类器皿出售,第一类是各式餐具,如壶、茶杯。一些作品泥色呈暗红色及鲜红,有些胎质坚硬而富于光泽,打磨工细,可与宝石相比。第五类是比较便宜的器具,有点像东印度的陶器(即宜兴陶器),独特含蓄的外形却自成一格,看来比较像红蜡而不像泥,而且特别坚固耐用,如果加以修饰及打磨,直可媲美东印度陶器。”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欧洲荷兰、德国、英国仿制宜兴紫砂壶的水平还是很高的。这些壶泥质细润,流口、颈上、圆足多喜欢镶铜或镶金纹饰,有的还安装环形铜提梁。因黄铜、黄金光亮夺目,整器色调富丽,若再在壶腹上彩绘飞禽花卉或贴塑人物造型,则形态生动,色式俱佳。这些壶式即有宜兴紫砂壶的特点又初步具备了欧洲风格,是欧洲茶具史上重要的过渡类型。
另外清代外销的紫砂壶,在泥料的选配和造型方面变化多样,但绝大多数出于对实用性的考量,造型比较古朴,出水顺畅。其多以朱泥制作,常加以贴花、镂空、泥绘等手法,这也成为了其区别于一般紫砂壶的最重要的三大技法。到了道、咸、同时期,还出现了施釉加彩,这种洋盘的做法,使紫砂器的透气性丧失殆尽。这路东西如今在上海城隍庙的铁画轩等处还能看到,买的人都是老外。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