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古称阳羡,自古以来就以产陶闻名。一境内的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距今7 000年~5 5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有多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的残片,在一些遗址中,至今还可看见。汉代的川埠乡石码头馒头窑,南山的六朝青瓷窑,涧众的唐代青瓷窑,归径的唐、五代窑,西诸的宋元群窑,明清时期的蜀山窑场都足以说明宜兴的陶瓷烧造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_直延续至今。在宜兴陶瓷烧造的历史过程中,制陶工艺的转变,大约在宋代。
六朝的青瓷产品、唐代的涧众窑产品,成型工艺都是拉坯成型。进入宋代,西诸的宋元群窑的产品,也多为拉坯成型,但丁蜀镇附近的窑场生产的陶器,却是以泥片成型。与其他窑场产品的成型方法有着明显区别,这种区别,首先源于材料的不同,不适合拉坯成型,而适合打泥片成型。所以从宋代开始,丁蜀镇附近的窑场,无论是大件产品或小件产品,成型工艺均为打泥片成型。在生产大批量的产品时,陶工们相继发明了一些辅助成型的方法,这些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在制作坯体的过程中,紫砂壶的基本成型方法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今天的紫砂壶凸盖的做法,就是在虚砣上用手掌轻轻压制成凸形,再粘贴在盖座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