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砚客在《玩壶心得》一文里有这么句话为人所乐道:
“我们又何尝不能用养壶的心情让自己去学壶之‘有容’而有不急于‘盛满’,去涵纳岁月,也让岁月涵养自己呢?”
顾视当下收藏界,“有容”不易,“盛满”却比比皆是。
在世俗看来,风风火火才是成功,懂得“赶热闹”才有市场。
于是,耐心少了,浮躁多了;专一少了,盲目多了;脚踏实地少了,急功近利多了。
玩壶圈子也患上了此类“通病”,投机者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心二意、朝秦暮楚是玩壶的大忌。
盯紧了每年飙出的“概念股”或“新科状元”,盲目跟进热门投资,梦想着买进抢手货,立即能够发上一笔。
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玩儿壶是一场马拉松,并非一日之功。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认为:“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收藏境界,取决于时间和积累。”
玩儿壶没有方便法门,想要入得堂奥必须从实际出发。
切忌贪多求全、见异思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缺乏兴趣和心力的玩壶只能算作“凑热闹”。
实践证明,搞专项收藏,会使藏品量更大、品更精,更容易出成果。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发掘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玩壶的堂课,若是藏品过于芜杂,研究成果大约也只是蜻蜓点水、不求甚解。
而集中“火力”对某一二种门类进行研究与考证,成为行家里手也未可知。
国画大师唐云藏有八件曼生壶,晚年更以“八壶精舍”为斋名,为曼生壶的研究贡献了珍贵的史物资料。
要做到在这一领域既专且精,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金字塔尖的大家就那么几个,无一不是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
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境界各不相同,大可自得其乐,未必分得高下。
摆正心态,对自己在收藏金字塔上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根据个人的能力缓缓图之,才是要紧之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