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一切便成为泡影。
真正的投资者面对传世名壶和当代名家作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假货?辨明真伪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与瓷器等其他文物的鉴定相比,紫砂壶鉴定有其独到之处。
大致来说,模糊的成分较多,科学的判定较难。
小编总结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自明末以来,有关紫砂壶的记述和文献极为稀少。
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只有零星的几件。
出土器,可根据墓葬纪年和同出器物的年代得出结论。
但这些紫砂器无论从数量上说,还是从受皇家重视程度上说,都无法与同期景德镇瓷器相比。
这种情况,也给紫砂壶鉴定增加了难度。
紫砂壶出产于江苏宜兴的地方窑,属于民间手工业。
这种行业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夫唱妇随,个体小作坊规模而已。
除在壶上镌刻字画外,不需要多种工艺的合作和工序上的流水作业。
整个制作过程都由一人操作,造型设计全凭个人爱好而定,“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未能统一器型、统一尺寸、统一落款。
各自为政,各展风采,各具特色,造成作品虽属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但个体之间差异极大。
具体到每一个朝代或时期,并没有足够的作品数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它的整体面貌和变化规律。
这些方面,从方便鉴定的角度看,都无法与明清以来的官窑和民窑瓷器相比。
因为瓷器烧制产量大,遗存至今基本上有其轨迹可寻,从古至今众多的学者给予充分的研究。
其生产面貌和工艺特征十分清晰,并遗存有数百万件以官窑瓷器为代表的典型器可供参考。
作为一种整体上缺乏规律性的文物艺术品,紫砂壶的鉴定无疑具有很大难度。
历史上出现过大规模的高手仿古活动,高仿品很多。
民国初年,上海的一些古董商人重金延聘宜兴制壶高手,不惜成本,不计时间,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
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等高手都是当时古董商的座上客。
若不谈历史价值,其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应当肯定的。
就是现在一些博物馆收藏的名家名壶,或者已被社会公认的原作真品中,是否就有当时精美的仿制品,也是值得考察的。
紫砂壶鉴定的科学性比较薄弱。
但它们都没有科学地、系统地论及紫砂壶的鉴定方法。
这样的研究水平与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研究水平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缺少科学、系统的鉴定理论的指导,是紫砂壶鉴定工作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紫砂壶是民间产品,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识又有很大变化,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二枚印章。
如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
如果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
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出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
所以,即便是同一个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字根相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同。
正是由于紫砂壶在常规鉴定上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不能仅仅从微观角度认定其价值。
而是要重点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通过宏观把握积累鉴赏经验,在实践中得到最接近真理的结论。
从宏观上把握,就是从本质上把握,而善于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尤为难得。
一把壶,拿到眼前仔细鉴别,所有的部件、所有的具体方面几乎都没有问题,但它却是赝品,因为“没有问题”的都是现象。
反之,一把壶,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即使在某个具体方面对不上号,它也不一定是赝品。
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涉及文物艺术品鉴与赏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