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的春天,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人声鼎沸,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通航,美国政府举办了一场全球瞩目的盛会,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也就是第十三届世博会(EXPO)。在这次博览会上,貌不惊人的紫砂器“寿珍掇球”一举拿下了外观设计类产品的金奖,程寿珍成为了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紫砂艺人,随后,在1932年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再次斩获金奖。
为什么老司机对传统壶型欲罢不能?紫砂文化的师承关系里究竟蕴藏了怎样的秘密呢?
老人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壶有制壶的规矩。这些规矩是紫砂匠人们历代传承下来的实战经验。每一个制壶高手无不是从仿制前人名作入手,远的不说,1936年顾景舟大师被上海的古董商请到上海从事仿制古壶的工作,他临摹和仿制的前人名作中就有他一生最推崇的制壶大师----邵大亨的壶。这对他后期的制壶风格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邵大亨从莲子壶中提炼出掇球的造型。“掇”拾取、用手端拿之意,通“缀”,即连接。顾名思义,掇球意即球体相连。
邵大亨的掇球壶壶体浑圆硕大,壶嘴短小前冲,线条流畅;壶把舒展飘逸,曲直有度;壶口略小,壶盖略呈拱形,其身小于半球,壶钮呈圆球状。整件作品雍容大度,壶风刚正。
清朝高熙《茗壶说》云:“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且贮佳茗,经年嗅味不变。此皆前人所未逮者。”
我们对邵大亨平日里的兴趣爱好无从了解,但是通过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和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上可以推断出,他一定是一个具有极高审美能力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位紫砂巨匠。
他能够将内心的观念情感化为二度和三度空间形式的紫砂艺术,从提拿到把玩,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能与他跨时空遥相呼应的怕只有顾老一人了,难怪顾老一生以他为师,赞誉他“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
大亨掇球的出现成为紫砂艺人竞相仿制的经典造型,其中就有与邵大亨的同姓后人邵友廷,他对大亨掇球进行大胆的艺术处理与再创作。“友廷掇球”将壶身与壶盖的连接部分拉高,壶嘴微曲略直,使得冲力之势更为突出,壶身略显扁圆,壶口设计放大,壶盖则更显半球状,壶钮球形更圆,壶把更显张力,从造型的美学角度来看,整体壶形较之“大亨掇球”更显饱满之气,但是依然秉承了“大亨掇球”壶身势雄气沉的特点。
程寿珍,邵友廷养子,自幼随父制壶,基本功扎实。他的掇球壶在“大亨掇球”与“友廷掇球”的基础上加以更为精妙的艺术处理。
壶身更圆更挺拔,壶颈与壶盖再度拉高,让壶盖的张力得到充分展开,壶嘴稍微增加曲线的弯度;壶把曲线优美,粗细自上而下,与壶嘴遥相呼应。每个部分比例协调,增一分不能,损一分不得。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形成了真正的三“球”重叠之势,尽显“掇球”之奥义。
一代翘楚掇球壶,风流倜傥提相呼,
后人揣摩斧修正,无奈心血付江湖,
杰作叩拜十余载,梦里寻踪一醒无,
试图求证权初衷,妄胆解读魔符咒。
站在西方人的审美观,寿珍掇球比大亨和友廷掇球更完美契合了西方审美对经典艺术品的比例标准。
以上三样分别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经典绘画,经典雕塑和经典建筑,看似毫无关联,却不约而同地遵循了一个自然界的数字法则----黄金分割率。
寿珍掇球将黄金分割发挥到了极致,将“掇球”的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本人当然无从知晓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但通过刻苦枯燥的反复基本功训练,他师承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制作掇球的规矩,其中就暗含了一把解开西方审美艺术的钥匙-----黄金分割率。
邵大亨卓绝的审美为掇球壶打下基调,邵友廷承上启下,将钥匙传授给了程寿珍,而程寿珍不负众望再度创新掇球,时机成熟之时便一举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美的东西,经久不衰,而其中奥妙无非是比例、平衡、气韵、节奏、对比、连贯、协调、呼应这些元素的运用,但要在一件作品中融会贯通,用好这么多艺术元素,确实不简单,而寿珍掇球做到了。
一、比例(黄金比例0.618)
纵向上L2/L1=0.618
L2为壶肩到壶盖顶部长度,L1为壶肩到壶底长度,这个比例恰好为0.618:1
横向上E/E2=0.618
E为壶口的直径,E2为掇球壶壶体最大直径,而这两端直径即壶口与壶身的比例也近似0.618:1
切换到俯视图视角,看得更清楚。
二、平衡
以壶底部直径上两点B4、B6向上向内45度角划两道交叉线,这两道线的最上端恰巧与壶把和壶嘴的上升曲线重合;45度线的特点,即不过于上挑,也不显得平伸,恰到好处。气势上既稳固,又坚挺,形成一种对称关系、平衡关系;而B1、B2点又恰好与壶嘴、把的下端点B5、B6拥有相同的横坐标,你可以说他是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有意而为。
三、气韵
将掇球壶的曲线进一步延伸,从实体到虚拟,得到一个类似这样的图形;这些曲线有的向内延伸,有的向外延伸。气韵上圆润舒展,意犹未尽!
四、节奏
壶盖到壶底的距离近似壶身最大直径,可以想象成两个方向上里面都挤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球;而壶身的曲线,恰好是横向上两个球的切线,这种节奏感,把握的非常好。
五、动静对比
寿珍掇球壶形上部暗藏一个金字塔ABC,而图中所有圆圈恰好都是以壶盖高为直径。上面的金字塔给予了整个壶的稳重感,底部却设计收如球状,增加了灵动感,这种上静下动的感觉形成对比,稳重不失灵气!
六、连贯
“把从壶中生,嘴随把尾出”,AB曲线就是连贯把尾和壶嘴的一道曲线。
七、协调
大家有兴趣可以数数这里面暗藏了多少个球,寿珍掇球正是将球体在视觉上重复,运用到无以复加;大球和小球分布,协调运用到壶身各部位,尽显掇球之妙!
感谢前人们珍贵的掇球手稿!
寿珍掇球的出现是一种偶然,但也是一种必然。程寿珍师承掇球技法,加之聪慧与努力,熟练掌握并再度发挥了其中的数字奥秘,但是除了掇球,再无经典,可以说是成也掇球,败也掇球。最终,他只能是紫砂匠人,而不能成为一代宗师。(扯远了,有机会再聊为什么。)
寿珍掇球之后,掇球壶型再无创新,它成为了一个至高点。
传统经典壶型中都或多或少蕴藏了这个比例,所以更耐看,耐琢磨,耐玩味,这种审美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是有传承的创新,也更蕴含了朴实的天地之道。
厉害了,我的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