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班授徒,传承砂壶陶艺,修身治家,薪火相传,双馨并蓄。
他就是当代紫砂壶大家李昌鸿。
达芬奇曾说过:至繁归于至简。中国古时也有着类似的哲学道理,既大道至简,可见,简约,一直是人们心中美的极致。宜兴的紫砂艺术中,文人派的作品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以线条简洁、造型端庄、文化内涵丰富为理念,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韵味,形简而意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先生,作为文人派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的传人,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融进了紫砂的创作之中,使得作品具有典雅的文学气息,其本人也被尊称为“学者型”大师,是当代紫砂的领军人物。
在恩师顾景舟的指导下,李昌鸿耐劳自勤,勤奋笃学,博采众长,继续中立异,在探索中求变,其作品高雅精美,气韵生动。自身的经历和紫砂的历史,让李昌鸿深刻的感受到。“传承”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工作之余,收徒授艺,把自己多年的制壶经验悉数传授给后人,为紫砂艺术的代代相传献身服务。
一件好的陶瓷作品,一件赏心悦目的紫砂器,是制壶人的见地、修养、胸襟、创意、技艺、文化内涵的再现,也是承接文脉的通途。李昌鸿博采众长,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求变,把陶艺、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等集于一体,从形式和内容上,赋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将物象精神和形态美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李氏风格,其作品高雅精美、气韵生动,散发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李昌鸿不断创作契合时代的作品,如倾注心血钻研“文人壶”。他认为,文人脉流的紫砂作品以线条简洁、造型端庄、文化内涵丰富为设计理念,看似简单,但韵味品位很高。特别是作者在创作设计找题材时,能接近“国学”,在民族的儒、释、道等文化中发掘与时代合拍的内容来指导和丰富创作,这样作品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李昌鸿:《三友(梅)》编号:43556
李昌鸿开创性地提出了“壶跋”等艺术表现形式。他认为,一件紫砂茗壶作品,如同一部学术著作,在著作前后写序题跋是文人雅趣。借鉴之后,他在茗壶底部简短镌刻与壶形、壶铭、作者、藏者等相关文字,即“壶跋”。这是对紫砂文化的一次创新,“壶跋”可供藏家、艺壶爱好者欣赏,通过这段“壶跋”小资料,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作品的原创与原流。
李昌鸿对恩师顾景舟先生推崇备至。他认为,在近代历史上,恩师顾景舟大师以他顶级的文人壶艺,与当时的“海派”文人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等频繁地接触交流,把当时处于“低靡”、“暗淡”的紫砂,力挽狂澜,把“文人紫砂壶”推到最高境界。
李昌鸿:《三友(竹)》编号:43555
“今天壶美、字美、画美的‘景舟石瓢’一壶三大师合作的作品,以1320万元成为紫砂壶拍卖史上的一个惊天价,说惊天亦不惊,那价非价,那是后人给出的美誉。当我们面对这件作品时,总是会为它的高瞻,为它浓浓的书卷气所震憾,或是思维的一次‘惊蝉’,或是心灵的一次‘放牧’,或是物外的一次‘拾得’,无不感慨万千。”李昌鸿说道。
李昌鸿讲究理论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并不是期望仅仅留下一个壶而已。”他以为,所有可继续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工艺美术的文化遗产,单单遗留作品只能显示工匠技能的高超,一些制作方式方法却在历史长河中被逐渐遗忘。他并不是想做被记住的“工匠”,而是要把自己的制作方式方法、紫砂理论知识以及积集的聪明留给后人。为此,这位古稀老者把自己和夫人沈邃华女士毕生研究汇集成一本《紫田耕陶》,把紫砂艺术的理论知识记实下来传留后人。
李昌鸿:《三友(松)》编号:43557
李昌鸿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数十年来,他在紫砂理论研究方面颇多建树,在业内堪称“首屈一指”。他和顾景舟、徐秀棠一起编撰了第一部由紫砂人撰写的紫砂著作《宜兴紫砂珍赏》,其中大量的草图和论述都出于他的手笔,这本书深受紫砂收藏者的追捧,被誉为“紫砂艺术圣经”。他参与撰写了许多紫砂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紫砂艺术提供了不少理论依据。他和程辉、蒋敖生合作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紫砂陶器》,为紫砂器的流通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他与唐伯年、叶龙耕合作编写了《宜兴紫砂茶具实用功能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关紫砂艺术研究的论文,理论功底扎实,引经索典,论据切当,且均有独到见解,对推动宜兴紫砂文化的研究和紫砂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昌鸿觉得手口相传的传统艺术传承模式是有限的。为了能够把自己的紫砂壶制作工艺传给更多的后人,他和夫人一起,将两人的优秀作品收集成册,出版发行,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心血写于纸上,让紫砂艺术传承不再遇到瓶颈,让它永远绵延不绝。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