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字起源于“抔”,双手合捧之意。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杯子,数千年来形制一变再变。要想知道数千年来杯子的流变规律,得结合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杯子的进化史
最早的杯——是椭圆形的。
两侧有耳,又名耳杯,要双手持耳捧起来,喝酒。
商周时饮酒——是青铜觚。
有一些是带把手的,汉代的漆耳杯有耳,也相当于把的功能。
汉唐时漆器被瓷器取代,瓷杯不再做成耳杯的椭圆形,而是圆的。这是因为瓷器是在轮车上拉制成形,做成圆的方便。
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唐代时白瓷兴盛起来,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但白瓷并不被上层社会接纳,进入朝廷是元代的事了。
存世的唐代邢窑茶碗
唐代的另一种茶杯是托盏,为了防烫手,在茶杯下加了个托盘,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盖碗。
奇怪的是,中国的瓷杯一直没有把。
不是瓷工不能做把手,估计是没想起来,有把的马克杯是晚清才传入中国的。
唐代倒是有一种把盏,把底足做得很高,起到了把手的功能,又名高足杯。
唐人吃茶用煎茶法,把茶饼碾成粉末,放葱姜盐在沸水中煮,好像现在人喝汤。
宋朝流行点茶,把茶末碾碎,调成膏状,放入茶盏,沸水冲注,再以茶筅搅出白沫。
碾茶工具
当时有一种风靡全国的游戏,斗茶,几个人聚在一起点茶,比谁杯中的白沫多,持续时间长。
白色茶沫,当然是黑色茶杯衬托得最清楚,所以宋朝流行黑色茶杯。
原本青瓷白瓷争锋的格局,不成想被黑瓷占了先机,徽宗还特地写了篇《大观茶论》,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有的朋友说到宋代,必称汝窑,仿佛每个宋朝人都拿着汝窑杯,非也。宋人用的瓷器可谓五光十色,汝窑只是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能代表当时主流审美趣向。
汝窑天青釉碗,宋
宋代称茶杯为盏,多是阔口、狭足,直壁,倒着看像一个草帽,故名斗笠盏,或者笠式盏。
还有一种漏斗形的茶盏,比斗笠盏高一些。这时的茶杯种类还是相对单调,到了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
鸡心杯是明初创烧的新品种,准确地说是永乐朝,传世的鸡心杯也是以永乐时期的最为精美珍贵。
当时景德镇窑烧的鸡心杯有青花和白釉两种。由于器型稍大,像碗,故常称鸡心碗。
现在被咱们称为鸡心杯的有两种:一是永乐鸡心碗独有的特征,即杯底心向外凸起,状如鸡心,很是精巧。
后来,也有底部没有凸起的鸡心杯,但是它们尖底的外形与鸡心相似,也被称作鸡心杯,这是第二种。
鸡心杯的造型优美,有股子舒展从容的气度,足部尖小,气势上却能稳稳地顶住。
但那时定窑已经停烧了,就以景德镇窑的茶杯代替。
明代景德镇窑白釉水准超过了定窑,润如凝脂,被后人称为甜白釉。
明代之前,酒杯茶杯和饭碗大小相似,明朝时分开了,杯开始比碗小。
杯变小是受到酒的影响,过去酒的度数低,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打虎,要是换成二锅头,他店都出不去。
明代普及了蒸馏酒,酒精度上去了,再用过去口径十几厘米的杯,一个人可能都喝不掉,所以开始把酒杯做小,这种小号的酒杯又影响到了茶杯。
马蹄杯 清代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还能看到这种大茶缸的影子,这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还有这种杯子,快茶杯。
器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习俗,随习俗而变。每个杯子都有属于它的一段故事,依附故事去探寻它改变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记住它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