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初入门庭者,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壶漏网”的心态,对让自己犯嘀咕的泥料敬而远之,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上当。
但是,针对这让人纠结拧巴的“化工壶”,有些概念,还需钻研之、探讨之、求证之。
天然紫砂矿料颜色大多不会太艳,这是由于成年累月的风化陈腐,使原矿泥中金属物会发生氧化作用,泥色就会发暗、发沉、发旧。
用开水冲淋,会产生刺鼻的味道或特殊的香气,综合这几点,差不多就可以分辨是否为化工壶。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化工泥”并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名词。
是人工配制较为成熟的泥色之一,在仿真类花货中,调配得当的墨绿泥,能产生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
相关报道中将泥料中含有的钴等金属物说成有毒就有些轻率了,这些金属物含量低且熔点高,所以耐得住1200°的窑温。
经烧成后已成为胎体构成部分,在不足100°的泡茶环境下,如何析出游离状态的金属氧化物?
既然不溶于水,又怎么进入人体内呢?
“化料”猛于虎?
众乱纷呈的时代,心怀各异的媒体,概念的误解和逻辑的混淆,盲目跟风与主观武断,其害并不在“化料”之下。
擦亮紫砂的名片,打击无良造假行为的同时,还需正本清源,不要错放了“李鬼”,更不要冤枉了“李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