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盖不是焗补,不是修旧如新,是要在壶体完好的情况下,重新为壶做一个壶盖。不仅仅是使用紫砂的过程中有损坏壶盖的情况,在紫砂壶作者烧制的过程中(有些泥料要多次入窑),也会有壶盖有瑕疵的时候,碰到这样的情况,这把壶只能废掉吗?
紫砂壶配盖,不是能不能配的问题,而是值不值的问题。
从泥料谈起,对于外山料、商品泥的紫砂壶,收缩率不高,成品率很高,也在大批量生产,要给这样一把紫砂壶配盖,工艺难度不大。此类紫砂壶市场价格本身并不高,配这样的壶盖,作者该如何收费?收多了,客户觉得不合适,还不如再买把新壶;收少了,作者有配盖子的时间精力能重新做一把。当然,从作者的角度更希望消费者再买把新壶。
再谈泥料,对于原矿,本山料,收缩率比较大的泥料,比如小煤窑朱泥、本山绿泥、大红袍。收缩率在在25%,甚至往上。打个比喻讲,没少之前如黄豆大小,烧成之后变成绿豆大小。做这样一把收缩率的紫砂壶,已经不容易,并且成品率也不高。工艺难度太大,配盖更是难上加难。
还有更重要的,如果真是配盖,新做的盖子在烧制的时候,是要跟壶一起入窑烧制,想配盖的壶,大多是已经喝茶用养过的,再次入窑,很容易烧炸了,到头来别盖子没配好,连壶也废了。
大家都知道,紫砂壶除了是实用之器,名家做出的紫砂壶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跟其他艺术形式类似,比如书法,讲究的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做紫砂壶也一样。可以不计成本得,不计风险的配盖,但是很难再配出紫砂壶原有的气韵。
在紫砂界撒播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
由于天然紫砂矿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榄石、赤铁矿和长石,它的包裹物是胶泥。这些物质虽天然生成却组合无序,经摔打制成泥、做坯成型后,再以118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成壶。此过程中,壶的色相会跟着对紫砂泥料的每次分配有所不一样,也会跟着不一样的窑温文烧法有所改变,再加上泥坯烧成后的缩短率也有所不一样,所以紫砂壶才得以“姹紫嫣红、方非一式、圆非一相”。
茶壶的制作虽然是分步进行,却是连续的,谁也离不了谁。在生坯阶段,壶盖就必须与壶身进行配合实验,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而且烧制过程中,壶盖壶身是盖在一起烧的,烧制时同时受力,一起收缩。这样烧制出来的茶壶才能正好。如是单独配盖,要有同一种矿料同一批炼制的泥那是必须的,就不用说了。就算制壶人手中有原泥料、原壶身,也是很困难,毕竟原壶身是熟坯,已经完成了收缩过程,而这收缩程度是人力不可计量的。
最后配盖又要依据原著作的品相、色相、赋意等加以调理,既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现著作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那么简略的事。紫砂壶是易碎品,不是说补就能补的,不小心使用的话,磕磕碰碰,很容易就缺口裂缝,或是干脆碎成几片。前者虽然影响美观,但却还能勉强使用,后者却是只能扫进垃圾桶,让人好不痛快。紫砂易碎,壶友们使用起来千万小心。
紫砂壶打碎了,很少人想重做,壶盖打碎了,很少人不想重配。但是壶艺人往往只想重做不想重配,玩壶者不免会有些怨气和想法。只要了解了紫砂泥的特性和紫砂壶的制作特点,玩壶者就能够理解了。
既然是配盖,则必然要求新做壶盖与原有壶身般配,主要是颜色、颗粒质感、大小尺寸一定要一致,而紫砂恰恰极富于变化,影响颜色、颗粒、大小的变量很多,难于把握。要求新配壶盖与原有壶身一致,实际上就是要求还原原来的制作条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再谈尺寸 紫砂壶从生坯到烧成,要发生两次收缩:
1、干燥收缩;
2、烧制收缩。收缩程度与泥料种类、生坯干湿度、烧制温度、烧制时间直接相关,因为紫砂壶都是拿到窑上去烧制,完全复制烧制温度、烧制时间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是同一种泥料制作的同种款式紫砂壶,每次烧制的成品,大小都会有所区别。所以,生坯做好后,壶盖和壶身都一定要整体烧制,如果分开烧制,即使放在不同的匣钵,往往就会出现因为收缩程度不同而不相匹配的情况。
此外,现在很多紫砂壶,都是借助石膏模具的半手工制作,配壶盖,就必须找到当初的石膏模具,对于一些作品款式比较多、变化比较快的壶艺人来说,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可能当初制作的模具已经销毁。
所以,配一个壶盖,对于壶艺人来说,比做一把新壶更难。某种程度上,做一把新壶相当于摔碎一块玻璃,偶然随意即可,而给原壶配盖,则相当于将破碎的玻璃拼起,纯属刻意强求。配壶盖如此费力不讨好,壶艺人当然不愿意干了。现在明白紫砂界为什么流行这的句“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的话了吧。
紫砂界朋友都知道,在紫砂界经常流传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因为天然紫砂矿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榄石、赤铁矿和长石,它的包裹物是胶泥。这些物质虽天然生成却组合无序,经摔打制成泥、做坯成型后,再以118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成壶。
此过程中,壶的色相会随着对紫砂泥料的每次调配有所不同,也会随着不同的窑温和烧法有所变化,再加上泥坯烧成后的收缩率也有所不同,所以紫砂壶才得以“万紫千红、方非一式、圆非一相”。而配盖又要根据原作品的品相、色相、赋意等加以调节,既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体现作品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那么简单的事。
另外一方面就是泥料的收缩比例问题,以朱泥为例,收缩比例较大,不易成型,烧制前后差异较大,如果想要给朱泥的紫砂壶壶配个朱泥盖,是一件更困难的工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