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文摘》(2009年第7期),《资源枯竭的中国名城》一文中,有“有些世代做壶的手工艺人甚至存着祖先留下来的清代泥料"之说。在紫砂行业工作的时日内也曾有听到类似的说法,但一直没有当真,那既然报刊上都有报道,说明并非空穴来风,但小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
用紫砂土制作的紫砂壶,虽说在明清时期就“几与金玉争价",但在封建时代,民间艺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下,紫砂壶虽然也曾一时走俏,却很少有艺人能像现在的工艺师们能荣获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旧时代的艺人就不可能有多大的远见,囤积紫砂土以备后代之用了。
了解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紫砂艺人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手工艺人一样,都相继归队,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的一员,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取酬。直至改革开放之初,宜兴紫砂都是在集体的组织下进行开采、生产和经营的。集体时代是不允许搞私人经营的。即便是建国前后,一些老艺人手中尚有少量的紫砂土,集体化后也不会有眼光将其收藏,以备后用。集体时代搞家庭副业是要挨斗受批的,无人敢去私自偷挖属于集体的紫砂土,更不可能有人敢把集体单位中的紫砂土拿回家中私藏起来。况且那个年代紫砂壶也没有今日之价,据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创始人黄风来先生绍,当时在紫砂工艺厂工作,后来有晋升为工艺大师的,那时做一把壶的工价也就七八角,一元多,紫砂工艺厂对外售价也只有10多元钱,当时很少有人会对紫砂壶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就很少有人有眼光去私藏紫砂土。若真有此远见,多买几把大师的茶壶存放在家里,现在是什么概念哟!再说那个年代,温饱都难解决,住房更是简陋拥挤,哪来的地方存放紫砂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