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及时大彬初期的紫砂壶,壶土多由山之产出后,经粗加工直接利用,故胎质朴拙,显得粗放,器身常见杂质、黑点、火疵。《阳羡砂壶图考》曰:“金沙寺僧、供春以陶缸泥澄炼制壶,近紫色,其余初期六家传器甚少,则难于考证。"
细究供春及初期名家之作,其材质为紫泥、白泥、嫩泥混合配置,细腻无比,颜色紫中带灰,紫中带白,与缸瓮坛胎色相近。因成型后烧制无匣钵套装,且和日用陶器混装,故壶身有飞溅釉滴,亦有水斑、杂质及溶洞存在。然“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则垂矣"。
时大彬“或陶土,或杂碙砂(náo shā,矿物名,即硇砂)土。诸款俱足,诸土色亦俱足"。其制朴而雅,砂质温润,色如猪肝。“砂粗质古肌理匀",出土文物与记载相符。
徐友泉,配泥“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
陈信卿,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其浓紫四方梨皮壶。镇江博物馆藏其粗砂圆壶。粗砂梨皮,浓淡相宜。
陈仲美,“明季时,婺源人,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士,意造诸玩"
沈君用,配泥造壶,力追友泉,“配土之妙,色象天错"。
惠孟臣,天启、崇祯间荆溪人。孟臣朱泥最负盛名,胎质细腻柔和,颗粒分布均匀,色泽鲜艳红润,表面透明度好,且越用越漂亮。提及朱泥,必提惠孟臣,南方茶道“壶必孟臣"。朱泥品几乎成为惠孟臣的代名词,价重声高,影响之广之深,史无前例,历代仿品最多,至今不绝。孟臣“所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各擅胜场,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亦大彬后一名手也"《阳羡砂壶图考》载蔡寒琼藏孟臣大壶,粗砂梨皮,老脂红色,反鏊短流,敦朴高古。《茗壶图录》“逍遥公子",泥色纯朱,光润如流,容止端雅,潇然自得。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