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提到,在清代工夫茶民所推崇的最高层级茶壶是「名手所作」的古壶,但事实上,这是可望不可及的。因为从宜兴紫砂发展的历程来看,时大彬是紫砂壶由大趋小的重要改革者,然而明代之小壶约为今之中壶,所以即便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小壶」,距离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壶也还有一段距离。
诚如前文所述,名壶价昂若此,名家古壶真品更是凤毛鳞爪,因此绝大部分经济条件良好的工夫茶民,只能转求金字塔的第二层级——旧而佳者。「旧」是指古旧茶壶,「佳」是指落有宜兴名家款者,实际上就是指「托款的古壶」。在工夫茶民的认知里,即便明知壶底刻写的「时大彬」、「陈鸣远」、「惠孟臣」并非本尊真品,但只要是制作工艺良好的古旧茶壶,就是大家追逐炫耀的名器了。
实际上,即便是出土自清代福建最富裕的漳浦地区的「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壶」(乾隆23年蓝国威墓出土,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收藏),虽然曾有学者认为这是陈鸣远真品,然而随着更多陈鸣远史料、传器的陆续披露,笔者认为这件蓝国威墓朱泥壶并非陈鸣远真品,换言之,它只能算是第二层级的「旧而佳者」。
「旧而佳者」,出自俞蛟在《梦庵杂着‧潮嘉风月》所提的「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壶出宜兴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俞蛟是浙江绍兴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四十二岁时曾以监生出任兴宁县典史,因此才能对潮嘉风物刻划入微,为研究工夫茶法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在同属工夫茶区边陲的台湾,宥于地理隔阂,更是仅能追求旧制,且其价益昂,如周澍《台阳百咏》注:「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连横《雅堂文集‧茗谈》:「台尚孟臣,至今一具,尚值二三十金。」必须注意的是,尽管价值不菲,但绝大部份仍非名家手泽,如连横:「然今日台湾,欲求孟臣之制,已不易得,何夸大彬。」可知当时宜兴的历史名壶真品,在台湾几乎绝无仅有,其实多系移名托款之作。酷好工夫茶的连横着有《台湾通史》、《剑花室外集》、《雅堂文集》等,是清末民初台湾的台面人物,他的观察当具有代表性。
如前述,工夫茶器的高下恰如今之豪宅、名车,往往是茶民们身份地位的另一种表征,所以使用茶垢累累的陈年旧器,正足以暗示持壶者为深谙此道的个中老手,如此也可在心理层面上有所满足。
对「旧而佳者」的追求之烈,甚至连陪葬的宜兴壶也是一宝。原来在闽南葬俗中,惯以死者生前宝爱的器物陪葬,珍贵的宜兴壶自是要角,这些陪葬壶在日后或因基建、或因盗墓出土后,往往是茶民追逐的对象。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