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朱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少;二难;三奇。
一少,是说矿料极其稀少。从泥料的归属上来看,大红袍首先属于红泥类,其次是属于朱泥类,被称之为朱泥中的极品。原矿大红袍,零星散落在朱泥矿层中,没有单独矿层,通常在一个矿层面的几方土(嫩泥或朱泥)中也挑选不到几两,为质地纯正的嫩泥风化成朱泥后,经外力作用,陷落于朱泥矿层中,再经久风化而形成的朱泥“岩核",所以部分矿料表面尚粘有青白色嫩泥(如图1),外形似泥核,故有“泥中核”之称,个儿不大,直径7~8厘米算是大者,一般直径仅为3~5厘米(如图2、3、4)。矿料极其稀少而珍贵,均是以斤而论价。原丁蜀镇附近及周边地区开采的部分嫩泥矿中尚能零星挑选到大红袍的矿料。由于大红袍矿料源稀少,没有机械加工所需的量,故一般采用较为始的小型石磨碾粉,手工拌和成泥,经陈后才能使用。
二难,是说其难制作和难烧成。大红袍朱泥外观呈土黄色,粉砂质黏土,泥质结构。矿物组成为水云母、多水高岭石、高岭石及黏土矿物质等。送检粉料经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分析检测,其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二氧化硅(SiO₂)41.85%,三氧化二铝(Al₂O₃)19.84%,三氧化二铁(Fe₂O₃)23.22%,氧化钙(CaO)0.87%,氧化镁(MgO)0.74%,氧化钾(K₂O)2.05%,氧化钠(Na₂O)0.31%,二氧化钛(TiO₂)0.81%及烧失量(LOI)9.78%。
据检测分析所示,大红袍朱泥二氧化硅的含量与大多数紫砂泥相比,相对较低。黏土物比例大,黏性极好,液限为43.3%,塑限为24.6%,可塑性指数为21.7,为高可塑性矿料。由于其黏性好,制作时泥料易粘工具,所以难于成型,若非朱泥好手,极难制作。
大红袍朱泥极难烧制。大红袍属于嫩泥范畴,二氧化硅含量少,泥性重,干燥和烧成线性收缩率较大,通常为18%。矿料中三氧化二铝含量相对较低,影响了其烧成温度,所以大红袍朱泥的烧成温度相对较低,烧结范围也窄。烧成时如温度把握不好,容易烧“爆"和开裂,所以成品率极低,一般也只适宜做小品,不宜大件作品。通常烧成的温度范围为1130℃~1160℃。1130℃,红褐色,音微哑;1150℃,呈暗红色,音微响;1160℃,呈深红色,音响,表面微玻化1170℃,呈赤褐色,音清脆。
大红袍三氧化二铁的含量极高,送检样品检测结果为23.22%。氧化铁含量高,烧成温度相对又低,加上其他氧化物的助熔增色作用,使得大红袍较一般朱泥作品,色泽更为鲜艳,器表史为光洁明亮。有人说其色几与旧时新郎新娘结婚时穿的大红旗袍颜色接近,故称之为大红袍。虽有些誉之太过,却也说明了其特征。紫砂泥虽说色泽丰富,但姹而不艳,红而不嫣。大红袍朱泥虽说色泽较为鲜艳,但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鲜红,制品烧成后通常呈暗红色,经久泡养后,会越发鲜艳明亮,品莹如玉。单独看作品其色似乎不够明显,如果将其与其他朱泥类作品一起比较,特征就明显了。
三奇,是说泡养效果奇特。大红袍虽属朱泥,然而其砂性却是所有朱泥中独有的。所以作品烧成后,质感强烈,透气性极好。按理说朱泥作品一般烧结度相对较高,透气性要差,然而令人神奇的是,大红袍作品,在使用初期,壶面会有水珠不断地渗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养,形成包浆后,则又无水渗出,足见其透气性的良好。如果不是经过特别处理的紫砂壶,是很难有此效果的。目前初期使用者在追要大红袍泥料和大红袍壶,问其真正原因,说其真正感受到,从泡茶效果来看,尚无超越大红袍泥料的作品。大红袍,朱泥之极品,名不虚传!
大红袍朱泥壶冷热急变的色泽效果尤为明显,壶体会随着沸水的注入,红色逐步变深,酌一分,则色深一分,水贮满后,则通体红色加深,倒空沸水,转瞬间则通体返回原色。目前市面上,有“自诩"为大红袍泥料的作品,实际均为人为配制的泥料所制,根本体现不出其独特性,与此处介绍的,用纯矿泥料制作的大红袍,完全是两回事。真正的大红袍泥料,可谓少之又少。若按紫砂壶的产销比例来估算,估计上百万件紫砂壶中,可能仅有一件属于真正大红袍泥料的作品。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