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壶最早出现于青铜时期,陇县曾出土铜扁壶作酒器用。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扁壶大致形态: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纹鸟,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
春秋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扁壶的制作,但是材质逐渐从金属逐步的转变为陶瓷器。到了明代,由于质地相近,紫砂的兴起使一部分陶瓷的从业者转变到了紫砂工艺里面来。他们的转变也同时使陶瓷的造型创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来。陈大彬最早创作虚扁,扁虚壶身低不会闷茶,重心在下摆放稳定,放倒后的壶身高度恰好和当时一本线装书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书桌上泡茶品饮所用,所以取个名字叫“书扁”。虚扁壶又叫水扁壶、书扁壶。
虚扁它随着历史一路演变而来,从少数名族的皮具到汉族的青铜器-陶瓷,从马背上的实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们书桌上发闲远忧思的雅玩。从盛水酒到注满幽香的茶汤,皮具粗狂的美,通过紫砂转变为含蓄、包容、典雅,显示了汉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这款紫泥高虚扁是我自己做的,它的原料用的是宜兴紫砂泥,具备可塑性好、干燥收缩率小的优点。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加配其他粘性或脊性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气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这也是紫砂壶能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的原因。紫砂泥成型后无需施釉,冲泡把玩的时间越长,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也是其他瓷器无法比拟的。
高虚扁还是圆壶的代表,外观珠圆玉润、落落大方,极富情趣,它用简单的线条装饰壶肩、壶腰、壶盖,精巧规范,装配形式整体呈现出一个倒立的等腰三角形结构,以壶底中心为点,壶口为顶线可构成一个倒立的等腰三角形,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高虚扁作为仿古壶,壶肩很宽,显示出整体造型稳重大方,古朴端庄,为使其外观匀称,因而它的壶底就做的较大。它用圆扭配圆形壶盖以压盖式的方式与壶口相接,同时在壶口和底部皆有碗口线,与宽厚的壶肩相照应,在整体的造型上起到了“贯气”的效果,即壶盖、壶颈和壶肩轮廓相贯通。壶嘴为一弯嘴,简洁精巧,壶把采用端把正耳把式,斟茶省力。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