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朱泥壶的胎质细腻柔和,颗粒分布均匀,色泽鲜艳红润,表面透明度好,使用年代久远,表面肌理效果越显丰富。
睽诸功夫茶史料,对“孟臣壶”的推崇可谓俯拾即得,如清厦门人王步蟾“工夫茶”诗:“犹自沾沾夸器具,若深杯配孟公壶。”连横:“然台尚孟臣,至今一具,尚值二三十金。”周凯:“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
以工夫茶区追求名器的茶俗之盛,即便宜兴,潮汕相距殊远,也无法冷却茶民对宜兴陶壶的热爱,而茶事主角的冲罐首推宜兴产制的“孟臣冲罐”,而较贫穷的人家则只能以土产的“汕头罐”替代。
工夫茶俗不但崇尚宜兴壶,有能力者更追逐名家制器,所以紫砂陶史上的许多名家,都被陶人移名作为署款,例如供春,时大彬,徐士衡,惠孟臣,惠逸公等,均可于后世传器中出现。这种署有名家款式的宜兴壶,在工夫茶俗中的地位尤其高。
在茶民心中,当以明清宜陶名手真迹为上选,但这显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早在明末,名家名壶便已经是海内竞求了,所谓“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值没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又如明末张岱所说:“宜兴罐,以供春为上,时大彬次之》》》》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直跻身之商,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
名壶价昂若此,茶民只能转求“旧而佳者”,在同属功夫茶区边陲的台湾,更是仅能求旧制,且其价益昂,有趣的是,尽管价值不菲,但绝大部分仍非名家手泽,如连横:“然近日台湾,欲求孟臣之制,已不易的,何夸大彬”可知当时宜兴的历史名壶在台湾就绝无仅有且多系移名之作。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