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执一青白釉汤壶拥抱宋朝风雅

时间:2023-11-22 15:16来源:七茶文化 作者:七茶文化浏览:
宋朝热由来已久。 原因很简单,那个艺术登峰造极的年代,将风雅演绎到极致。 包括七易在内的不少茶友,对宋朝的茶文化如此迷恋,大概是因为宋人赋予了生活的雅品质,以及推崇的极简风格与当下人们审美的升级,追求的艺术精神相契合。 七茶读者最熟悉的宋代茶事,应该就
普洱茶
“宋朝热”由来已久。
原因很简单,那个艺术登峰造极的年代,将风雅演绎到极致。
包括七易在内的不少友,对宋朝的茶文化如此迷恋,大概是因为宋人赋予了生活的“雅”品质,以及推崇的极简风格与当下人们审美的升级,追求的艺术精神相契合。
七茶读者最熟悉的宋代茶事,应该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点茶了。
“盖人家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宋代饮茶之风得到帝王、文人雅士乃至民间百工的崇尚,当时茶已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
提到宋代斗茶器具,建盏自然是大家非常熟知的,打茶的茶筅我们也曾经专门为大家介绍过,但注水所用的汤瓶或会被不少人忽略。
 
宋朝人点茶,不用铁锅烧水,只用汤瓶烧水。汤瓶其实不是瓶,而是带有提梁和细嘴的。这种有大有小,大的能烧三斤水,小的能烧一斤水。材质也不一样,有金,有银壶,有铜壶,有铁壶,有锡壶,有瓷壶,有砂壶。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在“汤瓶篇”中说道: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宋代“汤瓶”一般体型较大,且都带执柄,故一般通称为“执壶”。宋代执壶,即作为点茶时盛水和煮水的茶器,也被当是盛酒和温酒的酒器所使用。
宋代执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鸡首壶,后演变为唐代的龙柄壶(双柄便为“双龙耳壶”)等,至唐后期逐渐定型为敞口、鼓腹、有流和执柄的基本形制。
汤瓶是壶,壶身不能透光,水开与否从外面看不见,只能听声。
嗡嗡嗡,嗡嗡嗡,汤瓶里发出蚊鸣,说明水热了;沙沙沙,沙沙沙,汤瓶里发出雨声,说明水快开了;呼噜噜,呼噜噜,既像雷声,又像打鼾,嗯,水开了。
水一开,赶紧把汤瓶从燎子上取下来,赶紧往茶碗里浇水点茶。此之谓“听声辨水”,是宋朝茶人的一项基本功。
而作为宋代点茶的爱好者,七易又怎会错过一壶最温润瓷白的白釉执壶呢?
 
青白釉,瓷器的一种,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
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鸡头壶,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莲花口灯盏,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间的青白釉缠枝莲大罐。成色原理是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宋青白釉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此器由景德镇老艺人严格按照宋代湘湖窑出土原件复制,全手工拉坯、贴筋,轻薄灵动的胎体、清雅均匀的筋纹,清透盈润的釉色,远观近赏都无不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宋代韵味。
长曲流、喇叭口、瓜棱腹,整体线条纤细修长,美观大方,出水顺畅、提拿方便,青白釉光泽细腻、底部不施釉,乃宋代点茶不二之选。
能将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器物如此用心地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绝非一年半载之功,也正是老师傅这份坚持,才能让我们如此贴近历史去感受宋代人的生活美学。
执一青白釉汤壶,拥抱宋朝风雅、触摸宋人精致的生活品质、体验雅到骨子里的宋点茶文化,或许你我都不应该错过。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普洱茶 普洱 饮茶 铜壶 历史 铁壶 茶人 银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煮一壶清茶 酸了青梅瘦了红豆
煮一壶清茶 酸了青梅瘦了红豆
茶壶出水好坏如何区分
茶壶出水好坏如何区分
紫砂壶购买防骗五个须知
紫砂壶购买防骗五个须知
紫砂壶:什么是“熟汤气”
紫砂壶:什么是“熟汤气”
我花钱买的紫砂壶你凭什么不给
我花钱买的紫砂壶你凭什么不给
新手必备的紫砂壶知识
新手必备的紫砂壶知识
美壶三千最适合泡普洱的原来是
美壶三千最适合泡普洱的原来是
壶型泥料滤孔多种规格选壶只为
壶型泥料滤孔多种规格选壶只为
紫砂壶清洗方法比勤劳更重要
紫砂壶清洗方法比勤劳更重要
选购紫砂壶嘴上都问“什么是工
选购紫砂壶嘴上都问“什么是工
一把优秀的紫砂壶究竟有哪些好
一把优秀的紫砂壶究竟有哪些好
冲一壶好茶需用适当茶壶
冲一壶好茶需用适当茶壶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