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兴盛,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就是把紫砂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至 明万历年间,名匠辈出,各人自立门户,争奇斗胜,在制品的烧制技术上也得 到改进,使产品曾加了色彩和光洁度。万历以后,紫砂工艺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况新的兴盛时期,聊生产茶壶,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明末,紫砂壶最先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参见《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壶生产营销在国内盛行了 300 多年。在国外,它 也大为艺术界所珍赏,几乎是“茗壶奔走天下半”了。
紫砂壶生产发展兴盛的原因,首先在于明代手工业劳动力的解放;其次是瓷器工业发展对它的影响;第三是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当然,陶都的“燃烧近 在咫尺,原料就在脚下,地处三省交界,运输四通八达,适应群众需要”则更是此砂壶生产集中、出品精良且经久不衰之主要原因。从明代万历年到清代乾隆中叶的 100 多年,是紫砂壶生产发展的兴旦期。这 一时期,紫砂壶名家名器众多,风格式样丰富多彩,不仅造型范围十分宽广, 而且其使用的成型工具和烧造技术也都有明显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成就,在紫砂 工艺史上是空前的,在这之前后都无法与这相比拟。
这空前兴盛期的出现,主要是元代垄断工匠和技术到明帝国建立以后,逐步得到了解放,从而为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高度发展的明代手 工业中,陶瓷工业尤为明显。随着全国瓷器业的发展,民窑中杰出的造瓷名工陈 仲美、吴十九、周时通、崔国樊、吴明官等纷纷到陶都宜兴改业紫砂,促进紫砂工艺的发展。同时,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品茶的提倡,保全宜兴紫 砂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致推崇。文震亨的《长物志》 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李渔的《杂说》中赞美道: “苟壶莫妙于砂,壶之清者又莫过于阳羡。”徐喈凤在重修《宜兴县志》中也说: “供春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 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在周容的《宜兴瓷壶记》中也记有:“今吴中较茶 者,壶必宜兴瓷云。”周商起在《阳羡敬壶系》专著中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 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过前人处也。”由此可见,当时紫砂壶生产的发 展、兴盛,也借助于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和诸多著述家的推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促使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壶生产,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