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紫段红拼,又知底槽清水,这“脂泥”是打哪儿冒出来的?一般来说,在介绍紫砂壶制作工序的时候会提到“脂泥”这个词,或者在“专业术语”中一句带过,但很少有人去深究,所以就形成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其实,“脂泥”不是指某种泥料,而是紫砂壶各部件(壶把、壶嘴、壶身、的子等等)结合时的“黏合剂”,“脂”这一字,望文生义,是将原胚泥料(壶的泥料)碾碎后加水调和而成,非常稠,用脂泥棒(一根竹筷子)挑起而不流动。
脂泥是打出来的,过程和我们打鸡蛋差不多,打鸡蛋讲究方向、巧劲,脂泥就更讲究了,既要均匀,还得让它劲道、抱团,一些壶在各部位衔接处有孔眼或者壶嘴突然掉下来,都是和脂泥没打均匀,泥中的气泡没有赶净有关。
制壶工序中的“上脂泥”主要分涂和粘两大步,别看它不起眼,但却十分考验作者的技艺,手上毫末功夫,直接决定着一把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打脂泥”的下一个步骤就是“涂脂泥”,用脂泥棒挑起一条脂泥,均匀地涂在粘结部位。经过千万次的练习,熟能生巧,艺人可以非常精准的控制脂泥的用量,在外行看来,“一转一拉”之间,刮涂就完成了。有的壶内壁坑坑洼洼,就是做的时分脂泥没涂均匀,遇到这种情况,不用太过郁闷,至少证明了这把壶是全手工的不是?
不管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上脂泥”都是无法省略的步骤。但手拉坯或者注浆壶就用的少以致根本用不着。所以,“脂泥”也是区别是否为真正紫砂壶的一道重要标准。
刮涂终了后,就开始粘结,这个环节是非常严格的,关于粘结的时间和定位加固的方式,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确保壶在满足日常使用的前提下,达到整体和谐、细节精细的目的。
所以,用同样的模具制壶,为什么有的做出来漂亮,有的却整体不和谐?就是对粘结的位置把握不准确所致,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