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假紫砂壶,就不得不提灌浆壶和化工壶了,先说说灌浆壶。灌浆壶是怎么来的,这里要提一下一个大名顶顶的人物——顾景舟,没有他,灌浆壶技术也不会这样发达。怎么回事,其实这是一个技术革新的好事,是大师们为了紫砂壶发展做的技术创新,值得我们敬佩!
每一种新工艺在开发的前期都是革新,是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就会变成大家不再接受的工艺,比如化料。所有的这类化料都是大师们的革新作品,普通人在以前是没有财力和机会去做那些东西。但不能说因为是大师的作品我们就要不能反对,说化料无害。
说说灌浆壶的前世今生:
灌桨壶的工艺介绍:
灌浆壶也叫注浆壶,是用模具把原材料加入其他材料变为浆之后倒入模型之中,晾干,则可做出茶壶的初型。再把多余的浆水倒掉,取出壶坯后装上壶嘴和壶把,再做加工修饰,即可。
灌浆壶制作原理是:
灌浆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
灌浆壶的特点:
所谓灌浆壶就是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变成很细的泥浆,所需紫砂颗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灌浆壶用的泥料目数细,无颗粒成分。因为是把浆灌到开好的模具里面成型的,所以灌浆壶里面没有条纹。灌浆壶一般的沙粒质感不强,玻感强,留意仔细可以看到机制模具的痕迹,造型比较呆板欠缺生动。
灌浆壶分早期、晚期、现状:
一、早期由1957年(也有专家说是1958年)无锡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翻制石膏模的师傅带来量产工艺,并由高永君、汪寅仙等人进行了2年试验。但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紫砂不具备注浆成型的物理特性,即便加入水玻璃也未明显提升泥浆流动性。
二、晚期在1973年由徐秀棠牵头,研究紫砂注浆壶工艺。参加者有:吕尧臣、鲍仲梅、李碧芳、赵洪生等。由赵负责注浆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相当比例的汕头泥(也有说高领土)和水玻璃,此次试验取得了成功,成器外观效果与手工紫砂器极相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推论:1、早在30年代顾景舟和王寅春等前辈大师已经小范围的开展研究和试制,而此举无疑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紫砂艺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标志。2、紫砂注浆工艺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紫砂界的研究课题和前沿工艺。3、晚期注浆器经过脱模整理,在外观上几可乱真。4、水玻璃的添加,在注浆工艺中必不可少。但早、晚期的添加目的、比例、作用、效果均不相同。
1、从实用角度看,注浆壶实为炻器,而非砂器。
2、从收藏角度看,注浆工艺的主要优势在于量产,毫无价值。
3、从赏玩角度看,喜好者不多,但早期精品对紫砂史学者和部分专业人士却有重要价值。
三、现状:灌浆工艺又有了提高,在紫砂杯、紫砂茶叶罐中大量采用了灌浆工艺,并且据说已经可以做到60目颗粒的产品,真是叹为观止啊。
为什么灌浆壶这项技术在以前被抛弃,因为这样做出来的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了,大师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这项技术也就没有沿用到制作壶上,大师还是手工制作,要不顾景舟的壶卖到9000万,要是把灌浆壶,那岂不成了笑话!为什么现在这项技术被发扬广大了,还不是钱闹的!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