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春
龚春,明代正德年间人,本是当地一位名叫吴颐山的伴读书童。吴颐山为了专心准备考试,带着书童前往金沙寺闭门读书。传说的“金沙寺僧人”,即龚春事实意义上的师傅,就在此处。龚春在陪读之余,常常陪着老和尚抟坯制壶。当时紫砂造价很高,于是龚春从老和尚洗过手的缸里捞出一些沉淀的陶土,经过反复的筛、洗、压、碾,最终得到了紫砂。
时大彬
他的壶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书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质温润凝重,造型沉稳,可谓壶艺之典范。顾景舟先生也认为时大彬是“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创制了紫砂传统上的专门基础技法。”言及时大彬,还要从他的父亲时鹏说起。明嘉靖年间,流传着“四大名家”,董翰、赵梁、元畅,而第四位就是时鹏。时大彬师从父辈,从小耳濡目染,所以根基很是扎实。这种家庭背景也造就了他淡雅超俗的风格。
陈鸣远
陈鸣远活在康乾盛世,堪称一代大家。他是继龚春、时大彬之后的又一领军人物,掀起了中国紫砂壶艺术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与时大彬一样,陈鸣远也有一个著名的紫砂艺人——陈子畦做父亲。他的造壶风格承上启下,既有明代的朴雅之风,又开启了写实主义仿生技巧的先河。在紫砂壶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技术娴熟而全面的大师。在陈鸣远的作品中,光货的几何形体“朴质大方,结构合理,技巧严谨”;花货的自然形体“概括夸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并善于借鉴,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遗世的梅干壶(现存于美国西雅图博物馆)最具有代表性,充分表现了陈壶对自然的夸张和借鉴。陈鸣远还是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第一人。他的壶身提款更别具一格,颇有晋唐笔气,当时有言“海外竞求鸣远碟”。
顾景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