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碎瓷之上的佛教茶文化

时间:2023-12-09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佚名浏览:
景德镇民窑出产的青花瓷器,有一些小碗内底写着“紫茸香”三个字。从这些小碗的造型、青料以及款识等特征看,它们属于清代早期的器物。引人关注的是,这“紫茸香”是什么意思?又是为了什么写在小碗的内底?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景德镇民窑出产的青花瓷器,有一些小碗内底写着“紫茸香”三个字。从这些小碗的造型、青料以及款识等特征看,它们属于清代早期的器物。引人关注的是,这“紫茸香”是什么意思?又是为了什么写在小碗的内底?
明代的《幼学琼林》中有这样两句话:“待客惊雷荚,供佛紫茸香,淄流清况;呼为钓诗钩,亦号扫愁帚,骚客闲情。”其中“惊雷荚”“紫茸香”是茶名;“钓诗钩”“扫愁帚”则是酒名。两句话的意思是:款待客人用“惊雷荚”茶,供奉佛陀用“紫茸香”茶,是僧家清寒的况味;呼酒为“钓诗”的钩儿,或叫做“扫愁”的帚子,是诗人闲雅的情致。
 
《幼学琼林》这两句话中的茶名和酒名,都是有出处的。酒名出自苏轼《洞庭春色》中的诗句:“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茶名出自《云仙杂记》中的一则记载:“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
 
《云仙杂记》是五代后唐冯贽编的一本书。此书通过摘抄其他书籍的方式,收集了许多唐、五代时期的奇闻逸事。有关“紫茸香”这一条的内容,就来自《蛮瓯志》一书。后来《蛮瓯志》失传了,“紫茸香”却借《云仙杂记》保留了下来。后世读者从这一记载中知道,唐代寺院的僧人将茶分成三等,下等的自己喝,中等的待客,上等的“紫茸香”则是用来供佛的。毫无疑问,“紫茸香”是上等好茶的名称。
 
在明清时期,“紫茸香”上等好茶的名声,依然响亮。晚明的王彦泓曾有诗云“笑颜曾见斗茶开,香染柔荑绿似苔。恰有紫茸香一饼,瓶笙声里等卿来。”从这首诗可见,“紫茸香”不仅是明代待客的好茶,而且还保留着唐代茶饼的特征。古代茶饼的食用方法,在现代人看来比较复杂,是要先以瓶煎茶,茶水微沸时会发声如吹笙,所以才有“瓶笙声里等卿来”的句子。
 
那么,在茶碗内底写“紫茸香”三个字,又是为了什么呢?这应该与特定的佛教茶文化有关。《蛮瓯志》在说“紫茸香”是供佛的上等好茶之后,还说:“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说明在寺院供佛的“紫茸香”茶水,有最后被香客用“油囊”装走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能有与佛分享、沾点福气的含义在里面。在茶碗里写上“紫茸香”三个字,是为了帮助香客识别哪些碗里装的是“紫茸香”茶水,以免拿错。
 
这一点与明代嘉靖年间一种内底写“茶”“酒”“枣汤”等字样的瓷器小盅相似。嘉靖这类小盅的外底,一般都写着“金箓大醮坛用”六字,表明它们是道教设坛斋蘸用的器物。内底写“茶”“酒”“枣汤”等字,是为了避免在做法事时,将几样颜色相近的液体供物弄混淆了。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文化  普洱茶  普洱  好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文化创造了世界多个之“最”
茶文化创造了世界多个之“最”
“海峡青年节”两岸茶文化交流
“海峡青年节”两岸茶文化交流
曲阜首届茶文化节在尼山镇举行
曲阜首届茶文化节在尼山镇举行
厦门茶文化
厦门茶文化
“攸乐古茶文化节”将在基诺山
“攸乐古茶文化节”将在基诺山
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团到
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团到
福州"茶帮"传承百年民俗端午
福州"茶帮"传承百年民俗端午
2016北京国际茶业展马连道国际
2016北京国际茶业展马连道国际
湖州《茶经》故里千年茶文化
湖州《茶经》故里千年茶文化
去茶文化是个伪命题
去茶文化是个伪命题
雨林古茶坊亮相2016中国东北国
雨林古茶坊亮相2016中国东北国
2016郑州国际产业(茶文化)博
2016郑州国际产业(茶文化)博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