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士大夫不再采用大口的茶釜煮茶,取而代之的是小口长流的汤瓶煎水。
将茶饼碾成茶末后入罗筛选,后放入茶盏,再将煮沸的汤瓶热水徐徐注入茶盏,边注边以茶匙击拂,而在盏面形成了变换无穷的效果。
蔡襄在《茶录》中说: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铁银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最后两句写道:“石瓶煎汤银梗打,栗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其中的银梗就是指银茶匙。
茶匙除了用来击拂,还用来取茶吗?只怕不然。取茶的工具,陆羽在《茶经》中成“则”: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可见,茶则不但有取茶的作用,还有量度的作用。“茶则”称呼一直沿用至今,且形制也没有大的变化。
既然有茶则,茶匙自然就专用于击拂。茶则与茶匙,干湿不同,是不应混用的。试想,斗茶的时候,这茶匙忽而用于取茶,忽而用于击拂。一物两用,擦来擦去,显然不雅。
纵观宋代的茶匙,相对唐代而言,其尺寸小了很多。斗茶流行使得茶匙往更精巧方向发展,而讲究含蓄内敛的理学让宋代茶匙到达一个美的极致。自明代散茶流行,品饮方式为之一变, 瀹泡或撮泡品饮方式一直影响至今。
而如今在你的案头
是否也缺少这样一件雅物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