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具的演变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兴旺发达、蓬勃发展的时期。饮茶之风在唐代极为盛行,文人、士大夫们更是将饮茶视为风雅之事。人们不但重视茶叶的色泽、香气、味道及烹煮方法,而且非常重视茶具,特别是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规范了茶具的种类和规格,其中一共有二十四种(总共二十九件)。
唐代时,玻璃茶具已经出现,但人们主要还是使用陶瓷质、金质、银质的茶具。其中越窑盏和邢窑盏名望最高,分别代表了当时南青北白两大著名瓷系,都是当时进贡给皇帝的物品。在造型风格上,越窑盏的特点是口唇不卷,底卷且浅;邢窑盏则较为厚重,外口无凸起的卷唇。越窑青釉盏是当时最流行的茶盏样式。在《茶经》中,陆羽认为越窑盏的胎釉有“类冰”、“类玉”之美,而邢窑盏则有“类雪”、“类银”之美。金银茶具则光芒四射,非常昂贵,平民百姓根本使用不起。
从整体风格上,唐代的茶具古朴雅致,宋代的茶具富丽典雅,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宋代推崇黑色的茶盏,因为黑釉盏是当时“斗茶”时最适宜的茶具。当时,江西吉州窑与福建建阳窑所出产的黑釉盏最为出名。因受理学的影响很深,宋代的茶具整体上具有更讲求法度、形制更精致、器具名称更雅致的特点。但并非为了复杂而复杂,而是为了体现某些观念。
明代主要饮用条形散茶贮存茶叶主要使用瓷质或江苏宜兴紫砂陶质茶罂。茶具主要是瓷质,这时白色的瓷器更能反衬出茶汤的颜色,所以茶盏的釉色就由宋代的黑色转变成白色,这是茶具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茶具开始朝着矮小而秀美、简约而精致的方向发展。茶壶、茶碗中产生了许多珍品,如明代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青花、成化年间的青花、斗彩等,都是茶具中的上品。
明代茶具,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茶具及白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无论是茶具的造型、色泽,还是样式、种类,皆步入致力于细致、精巧的新阶段。从明代一直到今天,茶具的样式、质地仅是稍作改动,种类基本没有变化。
清代以景德镇的瓷器和宜兴的紫砂壶最为著名,称为“景瓷宜陶”。
清康熙年间首次出现盖碗,并一直沿用至今。
康熙年间的宜兴紫砂名艺人陈鸣远所制的瓜形壶、束柴三友壶、莲子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将雕塑和修饰集中于一体,饱含自然生趣,独具匠心。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和道光、咸丰年间的邵大亨所制壶名声也很大,杨彭年所制茶壶以精致工巧见长,邵大亨所制壶则以淳朴无华著称。“曼生壶”是先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到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使用竹刀刻字画于上。
用金属茶具饮茶并没有什么好处,特别是金银质地的茶具,仅可用以显示使用者尊贵的身份和地位而已。
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兴起于北宋,盛行于明清两代。紫砂茶具,紫似熟透的葡萄、赤似红色的枫叶、黄似成熟的甘橙、赭似怒放的墨菊,华丽多姿,千变万化。
各种细嫩的名优茶叶用玻璃茶杯来冲泡,是非常具有观赏价值的。玻璃茶杯不透气,保温性差,茶的香气也易于散失,因此冲泡出来的茶最好尽快饮用完。
石头具有硬度大,密度大,颜色天然,遇冷遇热不变形,不开裂,不退色,磨光后不会吸茶色等优点。所以用石头雕刻制作而成的石雕茶盘,美观大方,赏心悦目,经济实用,修身养性,实乃赋石头之灵性,兼水土并容,五行相生,让茶叶回归自然。
二、壶具与泡茶的关系
1、壶质
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
这好比烹饪,若是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那么就用铁锅加猛火快炒;若是煮鱼头,那么就用砂锅或炖锅加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那味道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击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密度较高,反之则烧结程度低,密度较低。密度较高的壶保温效果较差,密度较低的壶保温效果较好。
陶瓷器流行三分法,即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于瓷与陶之间。
2、上釉与不上釉
上釉就像在陶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让人欣赏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让人欣赏泥土本身的美。宜兴紫砂陶艺是后者的代表,而且将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现得最为深刻。
上釉与不上釉,得失是两方面的,壶内不上釉的,表现得更加明显。
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与壶之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更加饱和。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
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
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并且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3、色调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
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冻顶乌龙等轻、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低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
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是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冻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4、壶形
从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也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但用紫砂松干壶泡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就泡茶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乌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并且可以很容易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
三、识壶、选壶
壶一定要符合泡、饮茶的功能要求,不能只有纯粹的玲珑造型、精美的图案和亮丽的色彩。操作简单、外形美观、方便实用是主茶具的基本要求。
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碳为茶之友。对泡茶而言,壶是极为重要的。一把好壶不但方便冲泡,更能充分溶释出茶叶的滋味。“识壶”应注重五个方面,即质地、壶味、精密度、出水和重心。
1、质地以陶瓷为最好,玻璃居中,搪瓷最次。茶壶置于掌中,以壶盖轻击壶身,发声铿锵清脆的,质地良好;发声低沉的,导热效果不好;发声音高而尖锐的,传热太快。
2、新壶如有少许泥瓦味属正常,但若带火烧味、油味、染料味等异味,不能要。
3、精密度指壶盖和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越高越好,否则热度、香气都容易消散。用手压壶盖气孔,能滴水不漏,则精密度好。
4、出水以倾壶倒尽水,壶中滴水不存为佳。
5、重心就是要看提起壶时是否顺手,在壶中注大半壶水,能轻易将壶提起、出水顺手为佳,反之若需用力紧握、甚至还拿不稳的则不佳。
四、选杯
使用盏形杯饮茶时,不用抬头就能将茶汤饮完,使用直口杯时需要抬起头才能饮完,使用收口杯时,则需仰头才能将茶汤饮完。
茶杯大小应与壶相配。为了便于察看茶汤真实的颜色,茶杯内壁颜色以白色为宜。为了增强视觉效果,也可选择一些特别的颜色,如,牙白色瓷可以令橘红的茶汤显得更加柔媚,青瓷可以令绿茶茶汤“黄中带绿”的效果更加明显,黑釉与紫砂等颜色,虽不能凸显茶汤颜色、纯净度,却能令茶汤显得更为纯正浓厚。
通常情况下,成套的茶具都按单数来配置茶杯。
五、壶的保养
及时清洁:冲泡完茶叶之后,应及时掏出茶渣,并用清水把茶壶从里到外清洗干净,然后置于阴凉通风之处自然干燥。切忌用洗洁精等化学清洁剂清洗。壶身上的图案花纹,应以软毛刷清洁。
勤加擦拭:勤擦拭,壶身的泥质光泽才能显现出来。茶壶清洁之后,用洁净的茶巾或比较柔软细密的布轻擦茶壶外表面,能使壶身越来越有光泽。
六、论器
1、《茶录》论器
茶具
桑苎翁煮茶用银瓢,谓过于奢侈。后用瓷器,又不能持久。卒归于银。愚意银者宜贮朱楼华屋,若山斋茅舍,惟用锡瓢,亦无损于香、色、味也。但铜铁忌之。
茶盏
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八、器之美
中国茶艺中的器之美,包括了所选择茶具本身的形之美,以及茶具搭配后的组合美两个方面。茶具的形之美是客观存在的美,而茶具经过搭配之后的组合美则要靠茶人自己在每次茶事活动中根据季节、客人身份、所用茶类等因素去灵活创作。
1、茶具的形之美
在众多茶具中最受人褒爱,最有美学价值的首推紫砂壶。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的圆肥敦厚,有的纤娇俏丽,有的拙纳含蓄,有的小巧洒脱,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妙趣天成,有的灵巧妩媚,有的神韵怡人,有的甚至表现出古代青铜器的狞厉美。按照壶的泥质,宜兴紫砂壶实际上包括紫砂壶、朱砂壶、绿泥壶和调砂壶四大类。从造型上分可分为光货、花货、筋囊货三大类。各类紫砂壶共同的特点是在壶上凝结着厚重的文化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折射出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质朴、崇尚自然的艺术灵光。
从造型艺术上看,紫砂壶“方不一式,圆不一相”,以方和圆这样简单的几何体创出无穷的变化,在变化中又恪守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法则。方壶则壶体光洁,块面挺括,线条利落。圆壶则在“圆、稳、匀、正”的基础上变出种种花样,让人感到形、神、气、态兼备。在《茗壶图录》中对紫砂壶的形态美做了绝妙的人格化描述。该书写道:“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者有之。赏鉴好事家,深爱笃好。”我们深爱笃好紫砂壶就要懂壶,要懂壶就必须首先掌握鉴壶的基本技巧。我们在鉴赏壶时无论它的造型怎样千变万化,始终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看壶的嘴、把、体三个部分是否均衡。美本身就是一种均衡,各部分不均衡的壶很难称得上美。看壶是否均衡首先是手持壶把,拿起壶来看手感是否舒适,然后把壶盖拿掉后,倒扣在桌面上,看壶嘴、壶把和壶口是否成以平面,茶人们称之为“三山齐”。
二是看有没有神韵。即仔细观察从形态上流露出的艺术感染力。好的壶能从文静雅致中显出高贵的气度;从朴实厚重中让人觉得大智若愚;从线条的简洁明快中产生返璞归真之遐想;从自然的造型中让人感到生命的气息。
三是看泥质。好的壶泥质色泽温润、光滑凝重、亲切悦目、古雅亲人。用手平托起壶身,然后用壶盖的边沿轻轻敲击壶身或壶把,发音清亮悦耳甚至有钢声且余音悠扬者为上品。
四是看使用性能。好的壶应拿起来感到舒服适手。从壶中倾出茶汤时应出水流畅,水柱光滑而不散乱,俗称“七寸水不泛花”。也就是说在倒茶时茶壶离杯子七寸高,而倒进杯子的茶水仍然呈圆柱形,不会水珠四溅。好的壶还要“出水断水”都利索自如,壶嘴不留余沥。
最后是看装饰。看装饰主要是看浮雕、堆雕、泥绘、彩绘、镶嵌、陶刻、铭文、印鉴等的款式和水平。例如好的铭文应内涵隽永,书法功力精深,镌刻用刀神韵精到,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不但不会使壶增色增价,相反会破坏了壶的美感。
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想提高自己对紫砂壶的审美能力,除了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名壶。
2、茶具的组合美
将茶具进行搭配组合,是茶人在茶艺活动中对美的创造。一位美学素养很高的姑娘,她的服装不一定很华贵,也不一定很多,但必定是经过她精心搭配的,每一次穿出来都让人看了感到赏心悦目。一个优秀的茶人在每一次茶事活动中也总能搭配出让客人由衷叹服的茶具组合来。
茶具组合是茶席布置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在茶具的选用和搭配时,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因茶制宜
首先选择茶具必须了解茶性、顺应茶性,并使所选茶具能充分舒发茶性,即要为展示茶的内在美服务。例如冲泡乌龙茶,宜用紫砂壶或盖碗;冲泡红茶宜选用瓷壶;冲泡花草茶或调配浪漫音乐红茶宜选用造型别致的鸡尾酒杯;冲泡高档绿茶宜选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试想一下,如果选用紫砂壶冲泡西湖龙井,那么龙井茶“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这四绝,你至少有两绝享受不到,相反,因为紫砂壶保温性能好,稍一不留神,水温过高,就会造成熟汤失味,龙井茶那淡淡的豆花香和鲜醇的滋味你也享受不到。这样,即使你选用的紫砂壶出于工艺美术大师之手,无比名贵,可以说,你的选择仍然是失败的。
(2)因人制宜
不同年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学养、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在不影响展示茶的色、香、味、形美的前提下,茶具的选择和搭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例如同样是冲泡乌龙茶,若是广东潮汕人,宜选用素称为“功夫四宝”的潮汕风炉、玉书碾、孟臣罐、若琛瓯进行搭配组合;若是台湾的朋友,则可选用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等进行搭配组合;若是青年情侣,则可选用同心杯进行组合,这样他们一定会倍感亲切。
(3)因艺制宜
不同的茶艺表现形式,客观上对茶具的组合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宫廷茶艺要求茶具华贵;文士茶艺要求茶具雅致;民俗茶艺要求茶具朴实;宗教茶艺要求茶具端庄;企业营销型茶艺则要求茶具便于最直观地介绍所冲泡茶叶的茶品特性。总之,茶具组合是为茶艺表演服务的,它必须充分考虑茶艺所要求表现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4)注意茶道美学法则的应用
在茶具的选择时,要注意各件茶具外形、质地、色泽、图案等方面的协调与对比,要注意对称美与不均齐美的结合应用。在摆台布席时,要注意茶具之间的照应以及茶具与室内其他物品的协调,尽量最大限度去达到和谐。
初学茶艺的人,最常见的毛病是喜欢选用质地、花色完全一样的一整套茶具,这样布置的茶席势必显得单调、枯燥。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