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问,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纯手工的辨别方式。其实我心里很明白,做仿者的技术早已超过了我们能够辨识的能力。我写的这些话题,这些内容,能更早一天让这些“标准”成为联盟的技术资源,能够更早让同好们少上当受骗,能让更多的新手了解什么是判别的模子壶和手工成型的壶最基础的方法
手工成型的壶,需要判别的标准有很多种,我们大概可以分开两个大的范畴认真讨论:
一、工艺探讨:
1.纯手工成型的壶,壶内具备泥凳纹,收缩纹,壶外具备拍子印。
2.纯手工成型的壶,身桶在转动中拍打成型,拍打后,用箅子整形。这样的壶(圆器)在身桶腹部位置对着光转动,可以轻易看到不规则,不均匀的波浪纹。
3.借助模子成型或仿手工的壶,其需要整形最多的部分,就是在弧线转折最大的部分,而在弧线转折的部分,我们是可以通过电筒认真观察手指顶出的痕迹或搪过的痕迹
4.借助模子成型或仿手工的壶,由于需要用力向外顶,泥片的结构会被力量顶松散,就算拆除模具后再次修整,壶外壁的颗粒结构,也会和没有顶过的地方略有不同。尤其是泡养过之后,更容易显出破绽。
5.不能迷信壶内印章从宽变窄就是所谓的纯手工成型,这在当今早就已经技术攻关了。我可以准确的告诉大家,只要陶手先打出7成以上的模样,把壶放进模子。只要在搪胚的时候手指绕过印章不搪,则既可以把壶形顶出,也可以保留壶内已经变形的印章。这些,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6.借助模具成型的壶,至少在身桶的部分上,由于是同一副模子出来的,而从脱出之后,泥胚变硬,再次整形难度已经很高,只能是更改很少的部分,这样一来,同批制作的壶,至少在线条弧度过渡上,正面视觉对称效果等,可以达到至少95成以上的一致。而纯手工制作的壶,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状况出现。
7.借助模子整形的壶,其身桶部分给人感觉要比纯手工成型的壶僵硬,呆板,由于外壁挡了模子,在烧成之后,身桶泥胚收缩必定减弱了张力。也就是缺少了“充气感”。线条活性也大大减弱。
8.任何一个陶手,制作壶器必定有其个人风格,这种个人风格,与其人的审美,习惯制壶手法,习惯搭配比例等有着严格的关联。不管是做子口,或者是挖气孔,或者是做壶把的转折弧度,观壶如观人…………看到这壶就知道是他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一旦形成,几乎不受外界影响,难受他人概念左右。发展到后期,制壶就如写字一般了。
二、技术分析:
1.制作一把纯手工的壶,在制作壶之前,需要有很多的步骤:
1)首先需要绘制图纸,大致定位出的器形和部件的配比
2)根据图纸精密计算部件结构作需泥料尺寸——身桶、盖片、满片、底片、虚片、复合底片、的子、壶把、流……………包括宽度,粗细等详细数据。
3)配泥料、烧试片,预计烧成品泥料搭配色。
4)制作工具——工具一般用木片、竹片、塑料片等,用于制作中壶体各个部分的弧线过渡、倒角、线条修整等工序。
5)一些相对复杂的纯手工成型的作品,为了能够做到精准,往往要先打样做一个模子壶,然后再根据模子壶的弧度线条制作倒边倒角工具。再用这些工具来制作纯手工的壶器。
6)任何一个陶手,每更换一次泥料制作,必需要经过泥料重新锤炼,过筛,甚至调配。
7)任何一个陶手,没更换一次泥料制作,必需要将泥凳、所有制壶工具全部认真洗刷一遍,以确保工具上不会粘上其他泥料。否则下次制壶一旦沾上新壶,必定是花泥效果。要将泥凳和所有的工具全部认真洗干净,留待到下次使用,经过多位丁山专业陶手认真详解,其耗时约在2-3小时。而丁山就算是再勤快的陶手,一般在洗泥凳的当天,是不太愿意重新再做新品的。因为清洗工具的时间已经会让人很累了。
8)陶手如果没有自家的电窑,则壶多数要拿到大窑口或乡下去烧制。全新的制壶工艺,至少烧两次,一次一天,两次也就是48小时。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综合技术分析和工艺探讨:制作一把以前从没有制作过的新样纯手工壶,从画图直到做出终略像样的成品出现。最短的耗时约7-8天。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掌握这种创作+制作能力,在当今的紫砂业界已属翘楚行列。而且,一个人制作的壶,应该带有他自己特有的风格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