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语堂说:“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此言信然。
但是,当你想买一把称心如意的紫砂壶时,却发现这是一件令人困惑、很伤脑筋的事。
为何会这样呢?
一方面是价差巨大,另一方面是真假优劣难辨。有卖家宣称:三百元也能买到真资格的原矿紫泥手工壶。有人则提醒你:花上万元也可能买到假壶。信息扰攘,真是如入云山雾里。
因为是文化遗产、艺术商品,还带有资源稀缺的概念,所以紫砂壶不是标准化生产,也没有明晰的品质标准与定价体系。这就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炒作和忽悠的空间。
这也是新手买家的最担心的。
大凡具有资源稀缺性、文化题材、名人效应的商品,往往成为热钱炒作的目标。回顾热钱汹涌的那几年,和田玉、寿山石、红木家具、古董字画,普洱茶,都经历过疯狂的炒作。
炒作过程也很相似:先是热钱流入,舆论大加炒作;泡沫越吹越大,跟风参与者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炒家套现离场,被忽悠的买家高位站岗。
但纵观市场,各类紫砂壶良莠不齐,门道多、学问深。若非玩壶老手,很担心上当吃药。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仔细想来,虽然紫砂壶商家各有各的推销术,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三大重点。了解此三点,买壶人心中会基本有数,不容易被忽悠。
第一点:是不是真正的好泥料?
如何识别泥料呢?学习书面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多看好壶、名壶,多向行家请教。博物馆里的名品、正规拍卖图录中的好壶,要多看细看、记住特征。在逛紫砂壶专卖店时,你不妨请店主拿出最好(最贵)的壶来上上手。
真东西、好东西看多了,假劣之壶自然难逃法眼。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
第二点:不要迷信“职称”或“头衔”,作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国家级工艺大师的名款,壶的标价必高。如果是省级大师的名款,标价就会降一等;其次是工艺美术师,再次是助理工艺师。如果没有职称,那就是“XX民间艺人”。壶的售价与制壶者职称挂钩,这似乎已成为行业通例。
但买家要注意:制壶人职称与制壶水平未必能划等号。某些人为了自抬身价,除了拿职称说事,还会自费出画册、办展览,拉名人站台。某些打着某大师名款的高价壶,也有可能是仿冒或代工之作。一定要警惕这些套路。
“为什么职称越高,壶的售价越高呢?”我问紫砂店老板;“因为客人看重这个,而且考职称也是要花钱的”,老板如是回答。我认为这是实话,也是当前风气使然。
想想历史上的那些制壶名家,有谁考过职称呢?他们的身份就是民间艺人,是以其作品赢得口碑与名气。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一名从未学过建筑设计的中国女演员,居然也得了个“美国建筑大师奖”,你不觉得滑稽吗?
第三点:泥料只是基础,职称头衔仅供参考,紫砂壶本身的鉴赏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因为一把好的紫砂壶,既是实用壶,更是“文化壶”。
从明至清,紫砂壶行业名家辈出,他们将丰富的文化元素与自然情趣融入设计,形成了光货、花货、筋瓤货等三大门类。很多文人雅士赏壶、藏壶,乃至参与设计。
紫砂壶之妙,在造型,在创意,在文化内涵。壶的鉴赏考什么?考眼力,考学问,考审美修养。
鉴赏紫砂壶的过程,就是人与壶对话。
我们品赏一把壶的形、态、趣、韵,也是在感悟壶作者的匠心和寓意。这种对话与感悟,贯穿于买壶、赏壶的过程,更伴随着用壶、养壶的悠悠岁月。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两则关于紫砂壶的小故事。
故事一:龙头八卦一捆竹。
清朝道光年间,新疆张格尔发动叛乱。清廷调兵遣将,一举平定叛乱。道光皇帝龙心大悦,下诏征集艺术品以作纪念。紫砂壶名家邵大亨设计的“龙头八卦一捆竹”脱颖而出。
壶里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壶谈文化消费
此壶以64根竹段围成壶身,合64卦之数。壶盖雕刻阴阳太极图与八卦,壶底镌刻河图洛书,流与把做成了龙头与龙身,象征着宇宙万象与龙行天下。真可谓“一壶有乾坤”。
此壶原作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
故事二:博浪锤壶
南京大学的康尔教授讲过一个故事:曾担任过上海画院院长的唐云先生,收藏过一把名叫“博浪锤”的紫砂壶。壶身是一个圆球,上方有一根链条,取形于古代冷兵器。秦灭六国后,张良请大力士行剌秦始皇时,用的就是这种兵器。
最妙的是此壶的壶铭,出自清末书法家梅调鼎。12字为:“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当年是复仇铁锤,现在是砂制茶壶,今非昔比,化干戈为玉帛。意味深长,令人拍案叫绝。
然而,文化消费的浮躁心态,提供了忽悠的“土壤”,市场中鱼龙混杂。
市场有细分,买壶人清楚自己的需求吗?
如果只为泡茶使用,你大可不必计较拉坯壶与全手工壶的差异,也不必听人讲故事,物美价廉、顺眼好用就是标准。
当代紫砂艺术大师朱可心2临终之前,把自己的制壶印章全部毁掉,就是为了防宵小之徒用来造假。老人用心良苦,真不愧是一代大师。
随着消费升级,文化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但文化消费切忌浮躁,投机、捡漏、急功近利的心态皆不可取。只有爱学习、懂艺术的消费者多起来,造假与忽悠的现象才会减少,紫砂壶市场也会越来越健康。
爱茶爱壶的朋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1:“中国四大名陶”是指: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五彩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重庆荣昌安富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