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的发展史

时间:2020-05-12 10:45来源:零基础学茶道 作者:佚名浏览:
紫砂壶的发展史
“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缘起
紫砂壶伴随茶文化而诞生,一经出现便颠覆了人们对,对茶具的认知,获得了文人雅士、爱茶人士的钟爱。随着紫砂而出现的紫砂壶文化,也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紫砂壶的市场更为广阔,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紫砂壶种类丰富、工艺精美,享誉国内外。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很多人讹传,宜兴紫砂壶得名的原因是只有宜兴有紫砂矿,其实不然。统计数据表明,宜兴陶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除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紫砂矿,而之所以叫宜兴紫砂壶,更重要的原因是宜兴独有的紫砂壶拍打成型工艺和特有的陶艺文化传承。
 
中国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那里风景秀丽,被称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紫砂壶这个特有的文化符号更为宜兴增添了许多人文情怀。
 
宜兴市是紫砂壶的发源地,古时已经有陶艺传承下来的先进制陶工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质紫砂土壤,使得宜兴市孕育紫砂壶的先天条件十分优越。再加上烹茶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早先的煮茶法到点茶法等。到明清以后,直接以冲泡为主,壶才成为重要茶具。
 
宜兴紫砂壶泡茶时,保留了茶汤的香气,长时间保持了茶汤中的色、香、味。紫砂壶经过茶水泡过、在手中摩挲把玩之后,会渐渐变为古玉色,经久耐用,美观大方,因而受到爱茶者的青睐。
 
紫砂壶起源何时,到目前还存在争议,到底始于哪个朝代,众人说法不一。其中不乏有人用“紫砂器”的起源来指代紫砂壶的起源。紫砂器指用紫砂泥矿土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而紫砂壶专指用紫砂泥矿土制作的饮茶之用的壶型紫砂器。因此,紫砂壶应属于紫砂器的范畴,两者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
 
文献记载:北宋诗人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中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等,其中“紫泥新品”与“紫瓯”证实并非后来意义的紫砂壶。
 
虽有紫砂壶的制作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的说法,但至今为止,考古发掘的宋代古墓不下千座,却从未出土过一把紫砂壶,所以紫砂壶始于宋代的说法还是有待考究的。而自明代末年的崇祯年间,江阴人周高起撰写了第一部专门论述紫砂壶的著作《阳羡茗壶系》开始,至清代,才有了明确记载紫砂壶相关的文献。
 
简史
紫砂壶的发展在手工艺制作和制陶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紫砂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朝。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的泥料选择、工艺技术、烧制技巧、装饰变化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紫砂壶从普通器皿上升到与文化的结合,成为了艺术品、收藏品。在紫砂壶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紫砂壶特点不同,这些特点也成为了当下鉴别紫砂壶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代紫砂壶
唐宋时期,“斗茶”风气盛行。当时各地出产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蒸而饼之、蒸而团之”的,工艺流程非常讲究,且投入资源颇多,极为奢侈浪费。明太祖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后,实施“废团茶散茶”的新政。公元1391年,一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让当时的“斗茶”之风一扫而去,贡茶的改革开始在各地实施。
 
明正德到嘉靖年间,随着饮茶方式的逐渐改变,紫砂开始作为茶器用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方开始对其进行规模化开采和利用。紫砂制作的茶器主要以壶和罐两大类为主,其中又以壶为大宗。
 
至万历到明末时期,随着时大彬等陶艺家的努力和研究,紫砂壶的制作已经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工艺体系,当时紫砂壶的器型主要以青铜器、瓷器以及一些自然形态、常用物品等为蓝本,汲取先人智慧,也物化了生活给予的艺术启迪。
 
然而在这段时间中,并没有将紫砂壶的选料分类挑选,而是多种矿料混合加工,夹杂着黄色、红褐色等大小不等的颗粒。紫砂壶的款识也主要以竹刀刻画为主,几无印款。
 
历朝历代紫砂壶的风格都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是简单大气的紫砂壶,还是乾隆年间富有繁缛之风的紫砂壶,都会对紫砂壶进行适当的装饰。乾隆年间的紫砂壶造型装饰上出现了“炉均釉”等华丽装饰,融入了描绘、彩绘、泥绘、贴花、镂空、包嵌等多种装饰方法,目的是为了能够适应宫廷的趣味需要以及世俗的审美。不过这和紫砂陶的质朴无华是相违背的。清人陈鸿寿扭转了这个局面。他设计的紫砂壶,清新自然,没有那么多的繁缛,简单自然的格调,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
 
嘉庆之后,在紫砂壶的设计中,加入了铭文。因为刻字的需要,就要求紫砂壶的壶面能够有更加宽大和简洁的空间,用来铭文。以后世的紫砂大师邵大亨的紫砂壶作品为例:大度不凡,技艺已臻完美,在设计中也独具匠心,紫砂壶的制作,可以显出他饱满的精气神来。
 
作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流派,紫砂壶经过了数代紫砂大师的传承,一脉传至今天,我们可以感受到时大彬到邵大亨再到顾景舟的紫砂壶制作传承路径。他们的代表作品,为世人所欣赏。
 
古代的紫砂壶在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陶艺名家,也创制出了种类繁多的经典壶型,这些都是人类艺术瑰宝。
 
近代紫砂壶
近代是紫砂壶的一个飞跃很大的时期。在优秀紫砂壶大师的推动下,紫砂壶的工艺和收藏市场蓬勃发展,不仅内地很多人钟爱紫砂壶,台湾、香港等地也掀起了紫砂壶的收藏热潮,甚至外国的收藏家,也热衷收藏优秀的紫砂壶作品。
 
近代紫砂壶的凋零
清朝末年,因为腐朽的统治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的落后局面,使得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而战乱带来的影响,也波及了手工艺品的发展。在那个飘摇战乱的年代,紫砂壶的创作和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环境得到稳定,紫砂壶的创作开始复苏。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紫砂壶又再次凋零。改革开放以后,紫砂壶的工艺和市场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腾飞阶段。近代紫砂壶的发展,就是在一路的起起伏伏中前进上升的。
 
清朝末期,外国列强势力入侵上海,使得上海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虽然那时候上海工商业蓬勃发展,商贸日盛,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内地经济萧条,也对紧靠上海的宜兴制陶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1925年前后,受到齐卢之战的影响,陶工减少,导致紫砂壶的产量也急剧下降。但那个时期,紫砂壶的制作并没有停止。战火稍息的时候,赵松亭就筹集资金重建受损的龙窑,专门烧制朱泥水平壶。定名为“复兴窑”。
 
1927年前后,因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肆意侵略盘剥,洋瓷大量进口,充斥中国市场,严重影响了国内陶业生产。虽然在“淞沪会战”之后,这样的情况得到缓和,但是紧接着1937年的抗日战争爆发,宜兴陶业生产濒临绝境。战乱对宜兴的摧残是巨大的,几乎是毁灭性的影响和破坏。在那个时期,整个宜兴都沉浸在恐怖的氛围中,宜兴沦陷后,“大窑户逃往外地,中小窑户无意经营”。有多达六百多间的厂房被毁坏,陶窑全毁的有十二座,还有不少窑座被日本侵略军改筑成炮台和碉堡。
 
同时,日军毫无人性地实行“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从事陶业的工人为了逃避战祸,不得不避难他乡,宜兴陶业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境地。丁蜀窑场受到严重破坏,社会混乱,民不聊生,陶瓷生产一蹶不振。1944年,日军严密封锁沦陷区,交通被阻断,整个蜀山窑场全年所产茶壶极少,甚至不满千把。与全盛时期的细货茗壶80000余件相较,可知战乱对窑业影响之巨。到1948年,全窑场仅剩龙窑46座。紫砂、钧陶和堆花的从业人员仅剩69人,且以烧制少量低档日用器皿为主。
 
近代紫砂壶的发展
民国之后,紫砂壶制作行业有了比较好的发展。从经济局势上说,民国之后战乱逐渐减少,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稳定复苏。陶业的分工日臻完善,各种商行组织陆续创设,紫砂产品在国外也畅销起来,出口外销也急剧增长,进出口贸易繁荣。
 
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宜兴有很多窑户都和外埠实业家合股兴办陶瓷工厂。这个时期和传统的纯手工加工制作陶瓷产品不同,简单的机械加工生产已经比较普及。在各大城市,陶瓷产品商店也陆续设立,从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在这个历史时期,宜兴龙窑的数量也持续上升,截至1936年,有统计的龙窑有76座。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国人对日本帝国的愤慨情绪日渐上升,抵制日货的思想在群众运动中得到蓬勃发展。购买国货成为了普通民众的购物指南。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陶瓷国内市场的市场需求。此后,宜兴陶业产值也有所回升,年产值达两百余万元,尤其是紫砂陶器的产值更加突出。到了1932年的时候,紫砂从业人数已达600多人,年产量220万件,所生产的紫砂产品销售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
 
1936年,整个宜兴窑场景况十分繁荣,全年共烧4740窑,年产值达440多万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陶瓷产业低迷。到20世纪50年代“紫砂生产工场”成立,流散在外的紫砂艺人纷纷归队,宜兴紫砂产业又逐渐复兴。
 
宜兴制陶业从20世纪初开始渐入佳境。宜兴制陶业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与经济复苏而发展。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本来就十分有名气的紫砂壶生产相当兴旺,尤其是宜兴蜀山等传统的紫砂生产基地——蜀山、潜洛和上袁等乡镇的产品更加受到欢迎。这些乡镇专制的紫砂饮用器皿、花盆、茗壶、花瓶等,都十分畅销。在那时,繁荣的紫砂产业可谓是“家家制坯,户户捶泥”,这些地方也成为细货茗壶的主要产制基地。
 
近代紫砂壶的风格特点
民国初期,受到陶器外销,丝绸之路等的启发,也受到十里洋场异国文化的强烈冲击,紫砂器具呈现出一股复古的风潮。这个时期的紫砂壶缺乏创新,尤其是在壶的造型方面,没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大多数的壶器,都是日用品,如洋桶壶、寿星壶、盘底壶、龙蛋壶及茶坊酒肆所用的贡壶等。就算是制作工艺稍精的也只是增加了竹段、柿子、梅桩、木瓜等壶式,很多知名的紫砂壶艺人也在模仿古壶,十分可惜。
 
虽然在款式创新上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紫砂器的陶刻装饰反而十分精彩,书画装饰别具一格。这个风格的形成也和前述的复古风尚有关。这个时期,紫砂器盛行在器身摹刻摩崖碑版和钟鼎隶篆,此外仿秦汉瓦当、汉泉及西周彝器铭文的拓本亦是常见的题材。所用摹本有:《金石录》《金石索》《积古斋钟鼎彝器款式》《点石斋画谱》《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等。
 
这个时期有了陶刻专门的分工。著名的陶刻艺人有:卢兰芳、韩泰、陈少亭、邵云如、任淦庭等。他们是专业陶刻者操刀,而且有着很严格的分工分级,不同能力的刻不同等级的紫砂壶产品。至今宜兴陶都仍保留这样的分工体制。
 
“主宰宜兴流风的并非雅士文人,而是上海一群工业家”,这是谢瑞华对这个特殊时期“商业为前锋,陶人为后盾”的时代特色描述。如果我们想要全面了解这个时期的陶瓷发展,那么就十分有必要对宜陶商号有所认识。因为当时市场需求量大,国外也十分热销,因此上海涌现出不少专营紫砂的商户,这些商户在上海周边的大城市设立专门的商店,包括无锡、天津、杭州等城市。这些产品主要是供应出口的,东南亚,日本和欧洲美洲都是需求旺盛的出口地。
 
近代紫砂壶的成就
近代紫砂壶发展历史,在紫砂壶的整体发展历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紫砂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是稳定的,始终都会被大家所热爱和收藏。不管国际市场如何起落,近代名家的壶始终受到藏家的珍视,很多被港澳台人士和外国人士所购买和收藏。近代紫砂壶艺人秉持着严谨的创作态度、不断变化前进的高超技艺,以及对收藏者的强烈责任感,引领了世界紫砂壶创作。
 
现代紫砂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兴紫砂业开始恢复和发展,紫砂壶进入了一个快速复苏,蓬勃兴起的时期。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政府重视紫砂壶工艺的传承,将流散各地的艺人们组织起来,并且组成了蜀山工场,成立了紫砂壶生产合作组。
 
学者通常把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演进分成三个时期来进行研究,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的恢复期、20世纪60年代的孕育期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飞跃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了恢复紫砂工艺的生产和促进紫砂工艺的发展,拨专款恢复生产,对紫砂工艺采取了保留、提高、发展的方针,贯彻了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复、发展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这个时期的紫砂壶个人创作鲜见,大多数都是在紫砂壶底部刻上“宜兴制造”的字样。但是这个时期,还是有很多杰出的紫砂壶作品问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由徐秀棠、朱可心、蒋蓉、顾景舟、吕尧臣、高海庚、汪寅仙等组成,专门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
 
现代紫砂发展快速,诸多紫砂艺人如任淦庭、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吴云根、朱可心、蒋蓉等均给我们带来了鬼斧神工的紫砂工艺作品。这些老一辈紫砂工艺家,为新中国的紫砂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饮茶方式 加工制作 茶文化 紫砂壶 龙蛋壶 茶叶罐 煮茶法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浅析紫砂壶风干后壶口白色粉末
浅析紫砂壶风干后壶口白色粉末
选紫砂壶你有这个陋习吗
选紫砂壶你有这个陋习吗
紫砂壶造型你知多少(上)
紫砂壶造型你知多少(上)
紫砂壶造型你知多少(下)
紫砂壶造型你知多少(下)
紫砂壶壶嘴的制作过程
紫砂壶壶嘴的制作过程
紫砂壶绞泥制作工艺
紫砂壶绞泥制作工艺
紫砂壶有四种传统手工成型手法
紫砂壶有四种传统手工成型手法
紫砂壶圆器的制作过程
紫砂壶圆器的制作过程
紫砂壶成型常用工具
紫砂壶成型常用工具
紫砂壶的捂灰工艺、铺砂工艺
紫砂壶的捂灰工艺、铺砂工艺
怎么选择紫砂壶的容量
怎么选择紫砂壶的容量
关于紫砂壶的美丽传说
关于紫砂壶的美丽传说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