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壶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用同一种原矿泥料做出来的壶,但是壶的表面所表现出来的质感都是不相同的,有的质感明显一些,有的就光润一些,这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有的人通通归结于明针功夫的高低,其实不尽然如此,那么颗粒感、颗粒效果及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颗粒感,指的是紫砂壶成品壶表有颗粒凸出的现象。颗粒效果,指的是壶看起来有凸出的颗粒。颗粒感是视觉和触觉都可感知的颗粒效果,颗粒效果是视觉有颗粒、但触摸起来没有颗粒,实则是不同颜色颗粒导致的视觉错觉。
紫砂泥是矿料磨粉加水制成的,紫砂坯是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是坯干燥后进窑烧结制成的。磨粉时,矿料中较软的物质多以小颗粒存在,较硬的物质多以大颗粒存在。紫砂壶经过去除水分的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后,由于不同硬度的物质收缩不同,收缩小的颗粒就突兀出来,收缩大的颗粒就相形凹了下去,这是颗粒感形成的道理。
紫砂可以简单理解为黏土和石英结合物构成的,黏土较软,石英则较硬,所以,黏土和石英团结物在矿料中的构成比例,决定了成品的颗粒感强弱。
如果矿料中区域矿物的含铁量不同,或者量不同、或者存在方式不同,矿料就会在视觉上呈现区域性的不同颜色,这就是团泥。矿料区域含铁量但成分相同,矿料会呈现单一色,但烧成品会有不同颜色的颗粒,这就是俗说的芝麻段,主要见于青灰泥。如果矿料区域成分即含铁量不同、铁的存下方式又不同,这就是典型的团泥,常见的为红麻子白麻子,其实,大名鼎鼎的底槽青,也是混生矿,只不过以铁离子存在的矿料,以类似鸡眼猫眼大的团状矿料存在。
泥料中的颗粒收缩率差别大,成品的颗粒感就明显;泥料中的颗粒含铁量差异大,成品的颗粒效果就丰富。
导致成品存在颗粒感的先天条件是矿料成分丰富,但成品的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可以人为调节,主要是拼泥、磨粉的目数和是否调砂,而人为调节对颗粒感、颗粒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矿的成分单一,包括泥砂性差别和区域矿料铁含量的差别,即使矿料砂性再重,成品也缺乏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反之,即使泥性再重,如果铁含量区域不同,成品的颗粒效果也会丰富。
据此得出结论:成品的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并不在矿料是泥性还是砂性,再进一步得出结论,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并不是本山料与外山料判断的充分必要条件,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紫砂壶不仅造型各异并且色彩丰富,有的壶表面质感也不一样。造成紫砂壶表面质感的差异的原因有许多,
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一、泥料陈腐
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越长,制成的壶表面质感就越温润,好比酒是陈的香一个道理。壶表光泽内敛、温而不燥、而且易于泡养。
二、矿料纯度
矿料纯度是指在练泥过程中对杂质剔除的程度,杂质越少的泥料制出的壶表面越光洁利落。其中铁质以及石墨为主要含杂物质,经过高温的烧制,铁质会在壶上呈现出突出的小黑点。石墨比较耐高温不易变质,而呈现出一种带拖尾的小黑点,尤其在浅色的壶身比较明显。
三、砂粒目数
常用的泥料目数一般在40-60目,目数越高的壶颗粒感越不明显,给人细腻秀气的感觉。目越低的壶颗粒感越强烈,有种粗犷豪放的气质。各种目数呈现出的味道,取决于个人的喜好。
四、明针功夫
五、窑温差别
窑温高,温度均匀,则表面玻相度高,表面显得更有光泽,更有质感;反之看上去就会干燥粗糙些。
一把好的紫砂壶,不仅要有美观的造型最主要是要有好的泥料。陈腐时间越久的泥料所制的紫砂壶越好,原矿料纯度越高壶质越细腻。要选一把好壶我们还是要学习很多的知识去辨别的。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