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茶具何时开始出现?唐朝茶具如何繁荣发展?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时间:2020-10-13 13:36来源:予言茶事 作者:佚名浏览:
茶具何时开始出现?唐朝茶具如何繁荣发展?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唐代圣陆羽根据《神农本草》提出的主张。一直以来,圣的观点得到了后代爱茶者和茶学研究者的认同和支持。根据现有历史资料记载分析,茶叶在唐朝以前,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种植生产和饮用的局面,主要集中在巴蜀和江南部分地区,北方饮茶人数较少,除了达官贵族外,老百姓几乎没有饮茶的习惯。
 
但这一情况,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盛唐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迅速从四川、陕西、河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和华南的福建、广东及广西等地,全国有8个道43州44县产茶,按照今天的地域划分,大约有13个省份普遍种植茶树。根据资料记载,唐朝(793年)茶叶总值为四百万缗,茶叶产量八十万担,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唐朝时期茶叶年产量大约4万吨,人均茶叶消费量1.76千克。由此可知,唐朝茶叶产量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老百姓饮茶之风日盛,茶叶品饮方式方法也得到了极大改变,由茗菜煮粥阶段变成煎茶为主,并形成了一整套专门泡茶器具。今天,予言茶事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唐朝茶具的发展史。
 
一、茶具的雏形和起源
古人云:“水为茶之母,为茶之父”,说明饮茶与茶具之间的紧密关联。按照现代科学解释,茶具即为饮茶的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盏等等。古人将茶具称之为“茶器”,或者叫“茗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在《日知录》里提出: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先秦以前,茶叶主要是生嚼或者“茗菜煮粥”,还没有专门的茶具,茶叶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药用和食用方面,加工制作依靠厨房烧菜或煎药器具。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的记录,出现在西汉初年的王褒《僮约》中,“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这是全世界历史上最早关于饮茶、买茶和茶具的记载。换句话说,从秦汉时期,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开始出现。不过总体而言,在唐朝以前,专门用来饮茶的茶器并不多见,应用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数情况下,贵族阶层仍然以食器或酒器当作临时饮茶器具使用。比如说在南朝卢琳的《四王起事》中记载:“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意思是说晋惠帝回宫以后,太监用瓦罐盛茶给他喝。由此可见,在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茶具出现,皇帝喝茶都用盛菜饭的瓦罐。
 
另外,在唐朝以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专业茶器,也跟当时的饮茶习惯有关。东汉末年三国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这说明三国时期,饮茶方式还比较粗放,属于羹饮的范畴,即喝茶前先用火烤热茶饼,研成细末放到瓷器或者瓦罐中,用沸水冲调,而且还要加入生姜、蒜末等调味品,调成一碗茶汤。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饮茶方式完全不是喝茶,而是餐前餐后的例汤。
 
但是,随着茶叶生产和饮用的普及,饮茶器具开始脱离酒器和食器的范畴,成为专门茶器。从历史节点上来看,专门茶器大规模出现的时间,应该在隋唐时期,尤其是经历盛唐的茶叶大发展大繁荣以后,茶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二、唐朝茶具的繁荣发展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曾专门针对茶具问题进行过探讨,并且指出唐朝茶具一共有10种,分别是“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实,从我们现代观点看,皮日休将茶叶种植、生产工匠、泡茶场所和煮茶活动都包含着在茶具内,并不十分科学。但归结到当时茶文化处于萌芽起源阶段,分类还没有细致深入,也可属于正常现象。
 
公元780年,一代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是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成为影响世界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在第四篇《茶之器》中,陆羽专门介绍了一整套饮茶器具,数量达到24种之多。具体来说,分别包括:风炉、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巾、具列、都篮等。《云溪友议》云:“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这时候的茶器已经摆脱酒器和食器单独存在。
 
为何唐朝饮茶需要如此之多的茶器呢?归根结底,这与当时茶叶加工制作方法及饮用方法有关。众所周知,唐朝茶叶加工主要采用蒸青团茶做法,根据陆羽《茶经》记载,茶叶主要依靠“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在饮用的时候,先将团茶放置在火炉上烤热变成赤红,然后将其斫开打碎,用碾研成细末,用罗合过罗,到处茶则确定茶叶份量,再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如此繁琐复杂的喝茶方式,必然会使用更多的器具来辅助。这就是为何唐朝茶器众多的原因。
 
在陆羽二十四茶器中,大部分茶具材质均为竹木制品,比如说“夹以小青竹为之”、“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筥以竹织之”、“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等等。这种竹木制品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制作起来相对简单,省时省力,且污染小,无异味,成本低,因此受到民间老百姓的喜爱。即使到了今天,竹木茶具,仍然是爱茶者最爱器具之一。当然,除此以外,唐代茶器的另一个重要材料来源就是陶瓷制品。唐代是我们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和青瓷成为当时最出名的瓷器,号称“北白南青”。
 
而饮茶风气的盛行,尤其是贵族阶层对茶器品质的要求极高,极大的刺激了瓷器的大发展大繁荣。所谓“美食不如美器”,茶具除了作为饮茶用具的实用价值外,还有更多的文化鉴赏和收藏价值。陆羽最爱越窑青瓷,他认为饮茶器具“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但实际上,唐朝瓷器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等,也在大量生产茶具。
 
另外,唐朝茶具还有一部分采用金属、陶土、石器制作,比如上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鎏金茶具,被证明是唐僖宗供奉,堪称极品。而风炉、鍑和炭挝等器具,同样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当然,民间也会采用陶土烧制相对粗糙的茶器,用于日常生活所需。
 
三、从诗词中探寻唐朝茶具文化之美
 
唐朝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光时期,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众多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几百首经典文学诗歌作品。这其中,有很对与茶叶、茶器和饮茶相关的诗词。比如,唐代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中就专门提到了茶器:“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也不甘落后,“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当然,更多诗人在饮茶的时候,更加细致描写了各种茶器的用途和美好之处。
 
唐代诗人对茶鼎的描写最多,皮日休在和陆龟蒙唱和诗中就专门有一首诗叫《茶鼎》。另外,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到:“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中也云:“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根据全唐诗统计,唐朝诗人写茶鼎的诗歌不下数十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茶鼎是煎茶时最重要的工具。
 
其次,唐朝煎茶之前的碾茶捣碎程序,也是诗人最喜欢描写的场景之一。唐朝诗人皇甫冉在《寻戴处士》中说,“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郑遨《茶诗》有云:“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根据陆羽《茶经》记载: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因此,捣茶是唐朝研磨茶饼的主要方式之一。碾茶以动衬静,以捣茶声写饮茶静思之美,即使记录茶事活动,更是诗情溢美。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饮茶器具是诗人最爱,即茶碗和茶瓯。白居易云“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刘禹锡诗云“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孟郊也说,“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因为茶碗和茶瓯是诗人品茶的主要器具,自然而然会受到重视和喜爱。唐代瓷器制品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为代表,素有“南青北白”之美誉,最受喝茶人的喜爱。所以,在诗词中,对青瓷和白瓷茶碗的描写最多。
 
唐诗对茶具的描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唐朝饮茶文化的盛行和茶具的兴盛发展。总而言之,唐朝茶叶生产加工的发展,刺激了茶具和茶文化的繁荣。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饮茶方式 饮茶习惯 制作方法 加工制作 茶文化 喝茶 茶树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哥窑的冰裂纹瓷茶具
哥窑的冰裂纹瓷茶具
茶具官窑和哥窑的区分
茶具官窑和哥窑的区分
茶具哥窑瓷器的烧制方法
茶具哥窑瓷器的烧制方法
茶具汝瓷一片抵万贯
茶具汝瓷一片抵万贯
介绍茶具汝窑出现的时期
介绍茶具汝窑出现的时期
茶具汝窑的遗址介绍
茶具汝窑的遗址介绍
茶具汝窑的釉色知识
茶具汝窑的釉色知识
古代茶具解释
古代茶具解释
普洱茶具有四大美容功效
普洱茶具有四大美容功效
普洱功夫茶具的选择
普洱功夫茶具的选择
中国重庆茶博会暨紫砂壶、陶瓷
中国重庆茶博会暨紫砂壶、陶瓷
泡普洱的茶具大盘点
泡普洱的茶具大盘点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