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自诞生至今,经历了特别生猛的生吃鲜叶、特别粗放的煮鲜叶当粥喝,再到繁琐的煎茶、点茶阶段,最后变成了简单的
冲泡法。
所以,
茶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纵观
饮茶史,对当今
泡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的“废团兴散”。
那么,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明朝的
茶具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唐宋之前,
喝茶并没有那么讲究,动不动就是“铁锅大乱炖”,也没有专业的
饮茶器具,当时的器皿既盛茶也盛酒还盛粥。
到了唐宋时期,开始出现专业的
茶具。不过那时以
饼茶为主,
茶具也是与煎茶法、点茶法比较符合的
茶具。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彻底废团兴散,“开千古茗饮之宗”。
随着
散茶的兴起,
饮茶方式开始直接改为沸水
冲泡,如此一来,唐宋时的茶碾、茶磨、罗合等
泡茶用具就不合时宜了。
贮茶器具
贮茶器具多用陶或瓷制成的罂,当时贮茶,主要是贮、焙结合的方式。
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详细记载了贮茶、焙茶的方法。其中说到“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
烘干后备用。然后将
烘干的
茶叶放入陶罂,盖上箬叶片。最后六七层
烘干后的宣纸封口。
如今,我们对
洗茶一词并不陌生,但是估计你没想到,
洗茶早在明代就有了吧?
当时
洗茶和如今一样,都用热水洗。顾元庆在《
茶谱》中说,热水
洗茶的目的,主要是洗去茶上的尘垢和冷气。
洗茶的器具,被称为“茶洗”。茶洗多用砂土烧成,有上下两层,上层有筛孔。
洗茶时,茶中的尘垢会经过筛孔流到下层,
泡茶时只取上层干净的芽叶来
冲泡。
冯可宾在《齐茶笺》中讲述了
洗茶的要领,其中说到,
洗茶不能用沸水,否则洗过之后,茶就没有余味了,其实这和我们如今倡导的
洗茶温度基本是一致的。
明代在
饮茶器具上,与前代变化也很大。由于
冲泡散茶的需要,出现了小
茶壶和白盏,取代了宋朝点茶时风靡一时的黑盏。
明朝人喜欢小而白的茶盏,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
之所以当时人喜欢白盏,主要和
汤色有关。宋朝点
茶汤色贵白,所以用黑盏对比更强烈。
明朝白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
当时生产白瓷的汝、哥、官、宣和定窑都是主要的窑口。而众多
茶具中,又以宣德年间生产的白釉小盏最出名,直口尖底,形似鸡心,所以又叫做鸡心杯。
另外,明朝的茶盏开始有了盖,现代意义上的
盖碗正式出现。
明朝时期,除了景德镇瓷器继续焕发光芒,相继出现斗彩、五彩、填彩等釉上彩外,宜兴的
紫砂壶也迅速发展,与景德镇瓷器一时瑜亮,成为
茶具界双殊,两相映照。
明朝时
紫砂壶非常宝贵,《阳羡茗壶系》说:“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供春壶艺术及
收藏价值极高,当时有人称
供春壶用久之后,“外类紫玉,内如碧玉,真奇物也”。
时大彬的壶,小巧玲珑,据说只要把壶盖盖上,提起壶盖能吸住全壶。
时大彬的壶型以四方、梅花、菱花、八角、僧帽、龙蛋、提梁等知名,可以说他以一己之力,大大提升了
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值。
总而言之,明朝
茶具的变化,影响深远。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明朝的
茶具直接定型了现代
茶具,因为从明代至今,我们所使用的
茶具基本上没太大变化,仅仅是式样或质地上有了变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