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很多茶事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是自带品茗杯甚至茶壶的,他们会精心的从小布袋里,取出自己的杯子,凑到茶师面前等待分茶,某些有心机的人还可能会带来大号的茶杯,我见过最夸张的一次,是若干年前在朋友办的一个茶会中,一个女孩捧出个建窑大黑茶碗来,比当时泡茶用的壶还大,然后站在人群中,一脸严肃地看着茶师……
一般这种带出来的杯子,可以称为是随身杯或者主人杯,多半会是名家手作的精品,很少有随身带个5块钱的出来的,那一旦是发现了,应该刮目相看,因为这代表着“坦荡和自然”。
在2013年以前,如果有人带着品茗杯出门,多半会令人侧目而视,给旁人的感觉是能装能显,太矫情,而如今的这一行为已经变得普通平常了,这种趋势下,拿不出随身杯的人很容易被认定为是不够专业,不重视这次茶会,观念的转变,映衬出如今茶事的普及,各类雅集活动的多见。
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师是可以在这些琳郎满目的杯子里读出很多信息来的,那些古朴, 素雅,富丽,象形,时尚,古韵,新旧残缺不全的杯子,会体现出主人的性格,茶学素养,专业能力等等,新人还是老手,身份,身价,包括平时经常饮用哪类茶,用心些,都是可以从杯子中分辨出来的。
我的工作室里,有形形色色的各种杯子,是许多年间收集起来的,有压手杯,撇口碑,莲花杯,六方杯,菊花杯,梅花杯,斗笠杯,圆融杯,竹节杯,方斗杯,鸡缸杯,香炉北杯,鼎杯,鸡心杯,公主杯,七星杯,观音杯,将军杯,如意杯,卧足杯,罗汉杯,铃铛杯,荷叶杯,马蹄杯等等,我说了这么多杯子的名称,不是为了炫耀,是希望大家能够参照这些名字,在网上搜索一下他们的款式和形象,多了解了解。
除了款式器型以外,它们还涉及到各类材质,在我朋友的工作室里,给每位茶客和常来的朋友,都准备了适用的品茗杯,分配的时候会征求他们的意见,人来了,各自去格子架上取出,走的时候放回,或者是留于桌面上的水盂里,等工作人员统一清洁完之后,放回原处,那这种情况延续了快十几年了,大家也都习以为常,这样不仅保持个人卫生,也体现了对每个人的尊重,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潜意识里的归属感。
偶尔也有人不喜欢,或者不满意分配的,他们就在店里买喜欢的更个性的去替代。
我闲暇的时候会经常看看这些杯子,想想它们的主人有多久没来了,可还安好,都跑哪儿去了?看得久了,就自然地觉察出一些规律来:
身材高大的人爱选择小脚杯子,瘦小的人反而会多选大杯子,选择不大不小,中规中距的,往往做事稳重,张弛有度,心细谨慎的人,爱用直筒小口的,开朗性格的,多用展口,矮一些的盏形杯子,很个性,甚至另类的杯子,它们的主人,多半会有着深久执着的眼神和无所顾忌的举止,用笨拙粗狂杯子的人,往往是乐天派,喜欢方形杯子的人,多是有板有眼,喜欢计较,用钵盂形收口杯的人,自我保护意识强,用超大号茶杯的,则多是敢作敢当,我行我素的人,那些遇到什么就用什么的人,多半是很好相处,每次都忘记自己杯子放哪里的人,都会成为人群中的快乐源泉。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文人茶师,对什么茶配什么杯子,什么季节里用什么杯子,有着不同的讲究,比如像春意牛牧杯,夏意粒子杯,秋意荷叶杯,冬意养盅杯的说法。
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随着台湾茶艺的复兴,又出现了与品茗杯相配套的闻香杯,前些年的茶文化,还没有像当下这么普及,所以在茶桌上,茶席间,经常会看到,但是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误用闻香杯来品茶,最近纪念闻香杯被淘汰掉了,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上个月我看到一个卖杯子的厂商打了一个广告,很明显的那句宣传语说的是,“你可能已经间接地和过千人接吻过了”。呵呵,这句广告语太狠了,我想要是有点洁癖的人,以后不敢出门不带上杯子了。
还有就是经常赠送杯子,那一杯子的谐音,是一辈子,所以送杯子给人是有着象征意义的,从一个品茗杯到一个人的心性,甚至推演一个人的成败得失,有着许多禁不住的思量。
我忘记在哪里听到过一句话,“品茶的时候最好庄重些,人生如茶席,一定会有很多悲剧”,权当是黑色幽默听了……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