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紫陶器物是否实用,本质上是关于使用体验的问题。我越来越感觉到,紫陶器物的实用性在不同的场景中,会有非常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每一件紫陶器物都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无论放在哪里,都或多或少会与周围的场景和其中的事物发生联系。
目前的紫陶行业,无论在制作还是推广中,都习惯于将一件件紫陶器物单独拎出来,大多缺乏应用场景这方面的考量。但客观上,任何一件紫陶器物都无法做到完全与周围无关,因此常常出现一件紫陶器物,放在A场景中显得格格不入,放在B场景中却十分融洽。
不同之人的看法也会造成器物实用价值的差异。还是这几款迷你小茶罐,竟有顾客购买了当做自家的调料罐,算是存茶之外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有顾客说自己外出带几泡龙珠茶,正需要的就是这样大小的茶罐;还有的顾客说其实就算不装茶,放在茶席中本身就是一种美,美也是实用价值的一种。
如何欣赏建水紫陶的纹饰
紫陶书画装饰多以《芥子园画谱》中的梅兰竹菊和山水为范本,也有效仿八大山人“寥寥数笔,妙趣横生”的构图和技法。
其独特的“残帖五彩装饰法”,即将楷草隶篆字体临摹在陶坯上,雕刻后又以红、白、兰、黄等多种色泥分别填入,陶胚上的字迹尽显端庄稳重、雍容大度、纵逸豪放、瑰奇雄健之气。
紫陶书画装饰并没有上釉彩绘般绚丽,亦缺石雕浮雕般凝重,甚至不像传统绘画那样墨分五色而纯以线条描绘的技法,在今天已经被新技法所取代。而陶坯和色泥一般都有很大色差,或白体黑泥,或黑体白泥、关键是它能将书画笔墨线条之感淋漓尽致的呈现。
陶体经打磨抛光后出现的光亮感中所体现的那种安静与祥和,有笔墨纸张不可企及之势。
在探讨建水陶书画刻填技术具有时代感的笔迹墨痕,给人强烈感受到紫陶与书画之间那种和谐、互补、映衬而激发出来的“竞美词而溢藻绘”之高雅品位,和“激浊扬清”的审美意识需求。
品鉴者个人的品味、学识、涵养、情操不同,对紫陶纹饰内涵的理解和品评也是大相庭径,主客观,深度与广度,现实与理想,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之间,形成人们者各自不同的视觉理念,鉴赏者对紫陶工艺美术品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技巧,多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看到窈窕修长的小口梅瓶身上秀逸疏朗的兰竹,可能会想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的寓意,有的人会想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板桥名句;
面对亭亭玉立的美女瓶上龙飞凤舞的书法,有人会想到“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有的人会想到“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书法益进的”启示;
面对通润雅趣的陶壶上雕刻着灵秀精细的纹饰,会有人想到“禅茶一味”的意蕴等等,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功能,在欣赏把玩时,亦能引发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体会宁静安详超凡脱俗的意趣。
所以每一件紫陶作品的背后,都是人们解决具体的茶事问题的一种方法,并通过匠人的技能将方法付诸实践。
人们为什么能想到制作一把壶、一个罐子、一只杯子去解决泡茶喝茶这件事情呢?是因为人们首先了解了茶这种东西,并进而了解了茶生长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才能创造制作出最适合的茶具。
所以,在茶具的背后,是人们对茶及其自然环境的了解。
人们了解茶,并创造制作出那么多优质的茶具,是因为人们想把茶这种生活的元素打理得尽量符合自己的理想状态。人们从前人的经验、当下的状态以及未来的期许中,逐渐明白了自己希求的生活状态,并愿为此付出所有的努力。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