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绍兴兰亭镇稽山寺举行的庙会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而在一个角落里,有7位老人围着两只半人高的特大茶壶烧水忙活,有的往壶里添柴、有的将热水接到热水壶里,再添加豆蔻、菊花、茶叶等一杯杯泡好分给众人。
这两只特大的茶壶是铜做的,放在地上,高度接近成人的腰部。更神奇的是,这两只茶壶从一端注入冷水,另一头的壶嘴里沸腾的热水就会流出来,不用人为将茶壶端起来倒水。据悉,两只茶壶中的一只是清朝光绪年间打造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记者了解到,这7位烧水、施茶的老人是兰亭镇张家葑村人,他们义务为村民烧茶已30年了,年龄最大的有82岁了,最小的也有70岁。村里有红白喜事、庙会、庆典,只要和他们说一声,他们都会不辞辛劳带着铜壶前往,不收取任何费用。
百年铜茶壶引出故事一长串
记者近日来到张家葑村,找到了7位老人里的牵头人,今年73岁的邵关寿。
在邵关寿家里,他从客厅里小心翼翼地抱出了这两只铜茶壶,放到了院子里。记者发现,其中一只茶壶表面坑坑洼洼,锈迹斑斑,而另一只表面光滑平整。邵关寿说:“喏,这只锈迹斑斑的茶壶年龄比我还大,有100多岁了,旁边这只是4年前照着老壶仿制的。”
“这两只茶壶确切地说是用紫铜打造的,这只100多岁的壶是清朝光绪年间,村里的一个年轻人出资打造的。当时村里成立了张家葑茶会,有一批人就开始用这只壶为村民烧茶,我是1942年出生的,以前的事情也是听老一辈们说的。”邵关寿说。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这只100多岁的铜壶至今还在服务村民,而铜壶的背后历经了三代人的传承,到邵关寿这代为大家烧茶已是第三代了,烧茶人都是自发走到一起,不图名利。而张家葑茶会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有100多人,每年烧茶、施茶的费用在近万元,都是大家出资的。
神奇的铜壶烧开75公斤水只需20分钟
“这两只铜壶高68厘米,肚围164厘米,”邵关寿说,一只壶能在20多分钟内烧开75公斤的水,是烧柴的,缘于紫铜导热性能极佳,这令现在的电茶壶也望尘莫及。
记者观察了铜壶的内部构造,发现壶肚子里的空间被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添加柴火燃烧的,另一部分是用来盛水的,整个茶壶像是个炉灶的结合体。在壶的顶部有一个冷水注入口和一个出气孔,冷水注入口有一个管子直通底部。邵关寿介绍,当注入冷水加热后,热水自然地从壶嘴里流出来。这也是整个壶设计最为核心和精妙的地方。让人不得不对百年前能工巧匠的智慧肃然起敬。
邵关寿说,用柴火烧开以后,壶里当冷水再注入,热水就会被冷水托起而到达壶的上层,冷水会自然下沉到壶底部,所以壶下半部分是冷的,用手摸壶壁是凉的,而壶的上半部分是热的,壶壁很烫。在烧水时,需要有人每隔二三分钟就往壶里注入冷水,以保持冷热水循环,不然壶会因水温过高而烧坏。一些喝过水的村民说,紫铜壶烧出来的水味道很好,有点甜味。
铜壶的设计制造者几经变迁已无法找到
出于好奇,记者想仔细看看壶里盛水部分到底有什么玄机,但无奈壶口太小,内部的细节构造无法窥见。
4年前,由于那只100多岁的老壶出现多处破损,需要修复。邵关寿依稀记得这壶是在绍兴市区打造的,就带着这壶满城跑,到处打听有没有人还会做这种壶,终于,在昌安附近的一条老街上,找到一家手工做铜茶壶的小店,店主人已快80岁了。他对邵关寿说,这只茶壶好像是他爷爷做的,但爷爷早就不在了,幸好店主人传承了手艺,邵关寿就拜托他修好了这只铜茶壶。
后来,张家葑茶会又出资6400多元,拜托这家店依照老茶壶又造了现在这只新的。最近,邵关寿去昌安找过那家店,但时隔4年,那家店已经不在,也无处可寻。
为古铜壶慕名而来者不绝 邵关寿决定把壶留在村里
这么多年来,有不少人见到这壶感到很稀奇,十分感兴趣。有不少外地人还特地赶到邵关寿家里,想出重金买下这两只壶,有的人想将壶借走拆开仿制,都被邵关寿回绝了。他说这两只宝贝是属于张家葑茶会的,也一直要为村民服务下去,自己有责任妥善将它保管好。
老人们和百年铜茶壶续写着张家葑村人的淳朴和热情,从壶嘴里流出来滚烫的热水,更像是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将一直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