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壶以砂者为上

时间:2018-06-11 17:28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相比之前那些久远岁月里的繁华奢丽,明代的茶事活动是中国饮茶史上一个由繁入简却充满文人气质、山水气韵的巅峰段落,其间的诸多精萃华章,时至今日仍旧映射在我们的茶席上。 明初,唐代的末茶趋向衰落,虽然还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但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边境
 
 
   相比之前那些久远岁月里的繁华奢丽,明代的事活动是中国饮茶史上一个由繁入简却充满文人气质、山水气韵的巅峰段落,其间的诸多精萃华章,时至今日仍旧映射在我们的茶席上。
 
   明初,唐代的末茶趋向衰落,虽然还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但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边境茶),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品饮的主导。在过渡了不算短的一个时期后,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才普遍改为将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变革交接的时期,但泡饮的方式似乎在善于品味生活美学细节的文人中更被看重。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里就说:“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而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更是将“一瀹便啜”之方式推崇备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因而,我们可以推断泡茶道是在明朝中期形成,并流传至今。泡茶中明人所创新、创造的诸多茶具,就是我们今天依旧在茶席中使用的器物;明人泡茶前对火、水的选择要求也是我们沿用胡方法,明人的“小泡”同样在今日之茶席上作为主要的瀹茶手法。
 
   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明代冯可宾在《茶录》中写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客小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文震亨同样在《长物志》中特别提到:
“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而张谦德的《茶经》说:“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官(窑)、哥(窑)、宣(宣德窑)、定(窑)为上,黄金、白银次,铜、锡者斗试家自不用。
 
   据说,因为当时有嗜茶的文人建议“把壶从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持之、一手捋须吟诗的雅器。”于是一代紫砂大师时大彬开始改制小壶,并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小壶于茶可以利汤扬香,于瀹茶或饮茶的人来说,则可尽“幽人之趣”。何谓“幽人之趣”?《遵生八笺》说:“‘幽人首务’乃是设茶寮于书旁,寮中设茶具、焚香饼,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可供长日清谈,说明吃茶之人不过二三人,是识茶人,亦是知交。因而,小壶泡不仅有着功能性上的优越特性,更兼具了精神层面的幽趣与韵味。其实,以小壶泡茶对茶席主人有更高之要求。
 
   一位茶者,在茶席中若就小壶冲泡,首先得做足准备工作。茶壶形状的选择,投茶量的计算,出水点的把握都需仔细拿捏,就个人经验来说,水平小壶适合年份较长的普洱生茶熟茶、武夷名枞岩茶;梨形小壶宜泡台湾高山乌龙茶;只要掌握水温、出水点,茶汤相对较大体积的茶壶会更为饱满。
 
   小壶出汤有限,每盏分到也不会太多,更令人有好茶难得的感叹,顿生惜茶之感,每泡茶汤细啜慢尝,茶中真味逐一在口腔中呈现,免去了解渴式的“牛饮”,静中体味吃茶之趣。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生茶 投茶量 乌龙茶 普洱 好茶 工艺 茶叶 饮茶 茶具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泡茶养壶的个人心得交流
泡茶养壶的个人心得交流
你听说过紫砂行业里的专业养壶
你听说过紫砂行业里的专业养壶
紫砂壶器型好不好从哪几个方面
紫砂壶器型好不好从哪几个方面
紫砂壶上的字可不是随便刻的
紫砂壶上的字可不是随便刻的
“莲子壶”和“秋水壶”你分得
“莲子壶”和“秋水壶”你分得
如何鉴赏紫砂方壶
如何鉴赏紫砂方壶
给自己点时间耐心地泡一壶茶
给自己点时间耐心地泡一壶茶
紫砂壶中的工艺繁复无常
紫砂壶中的工艺繁复无常
紫砂壶也有“芳名”
紫砂壶也有“芳名”
看见“好”壶心要静
看见“好”壶心要静
紫砂壶中的硬汉:方器
紫砂壶中的硬汉:方器
天寒煮一壶老茶婆可好
天寒煮一壶老茶婆可好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