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明代最为崇尚紫砂与瓷制的小茶壶

时间:2018-06-14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明初,唐代的末茶趋向衰落,虽然还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但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边境茶),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品饮的主导。在过渡了不算短的一个时期后,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才普遍改为将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对
 
 
     明初,唐代的末趋向衰落,虽然还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但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边境茶),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品饮的主导。在过渡了不算短的一个时期后,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才普遍改为将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变革交接的时期,但泡饮的方式似乎在善于品味生活美学细节的文人中更被看重。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里就说:“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而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更是将“一瀹便啜”之方式推崇备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因而,我们可以推断泡茶道是在明朝中期形成,并流传至今。泡茶中明人所创新、创造的诸多茶具,就是我们今天依旧在茶席中使用的器物;明人泡茶前对火、水的选择要求也是我们沿用胡方法,明人的“小泡”同样在今日之茶席上作为主要的瀹茶手法。
     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明代冯可宾在《茶录》中写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客小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文震亨同样在《长物志》中特别提到:
“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而张谦德的《茶经》说:“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官(窑)、哥(窑)、宣(宣德窑)、定(窑)为上,黄金、白银次,铜、锡者斗试家自不用。
     据说,因为当时有嗜茶的文人建议“把壶从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持之、一手捋须吟诗的雅器。”于是一代紫砂大师时大彬开始改制小壶,并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小壶于茶可以利汤扬香,于瀹茶或饮茶的人来说,则可尽“幽人之趣”。何谓“幽人之趣”?《遵生八笺》说:“‘幽人首务’乃是设茶寮于书旁,寮中设茶具、焚香饼,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可供长日清谈,说明吃茶之人不过二三人,是识茶人,亦是知交。因而,小壶泡不仅有着功能性上的优越特性,更兼具了精神层面的幽趣与韵味。其实,以小壶泡茶茶席主人有更高之要求。
     一位茶者,在茶席中若就小壶冲泡,首先得做足准备工作。茶壶形状的选择,投茶量的计算,出水点的把握都需仔细拿捏,就个人经验来说,水平小壶适合年份较长的普洱生茶熟茶、武夷名枞岩茶;梨形小壶宜泡台湾高山乌龙茶;只要掌握水温、出水点,茶汤相对较大体积的茶壶会更为饱满。
     小壶出汤有限,每盏分到也不会太多,更令人有好茶难得的感叹,顿生惜茶之感,每泡茶汤细啜慢尝,茶中真味逐一在口腔中呈现,免去了解渴式的“牛饮”,静中体味吃茶之趣。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普洱生茶  投茶量  乌龙茶  普洱  好茶  工艺  茶叶  饮茶  茶具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如何正确使用宜兴茶壶泡茶
如何正确使用宜兴茶壶泡茶
识别茶壶的真假
识别茶壶的真假
紫砂大师汪寅仙起诉无锡万达城
紫砂大师汪寅仙起诉无锡万达城
对于使用中的茶壶保养
对于使用中的茶壶保养
选紫砂茶壶的几点经验
选紫砂茶壶的几点经验
宋朝以前没有茶壶 也没有杯子
宋朝以前没有茶壶 也没有杯子
宜兴出产的紫砂陶小茶壶:苏罐
宜兴出产的紫砂陶小茶壶:苏罐
怎样买到一把真正的紫砂茶壶
怎样买到一把真正的紫砂茶壶
紫砂茶壶为什么称为“紫色”
紫砂茶壶为什么称为“紫色”
养壶茶壶卫生放第一
养壶茶壶卫生放第一
紫砂茶壶前缀为什么是个“紫色
紫砂茶壶前缀为什么是个“紫色
紫砂茶壶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紫砂茶壶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