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中出土,且经得起考证的时大彬壶,其中有三把:
第一件是1968年在江苏省江都县丁沟镇出土的六方壶;第二件是1984年在江苏省无锡县甘露乡肖塘坟华氏家族墓出土的“如意圆壶”;第三件是福建漳浦县盘陀乡庙浦明代户部尚书卢瑞峰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三足盖圆壶”。
时大彬的“六方壶”,入土的时间是明代万历44年,也就是1616年。而设计、制作“四方壶”的陈辰,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大家,就“六方壶”与“四方壶”的创作时间而言,六方壶远远早于四方壶几十年。
事物一般是先易后难。可是紫砂壶制作相对难的“六方壶”,却先于相对容易的“四方壶”?
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
后来,我们在查阅羊角山出土的紫砂陶壶、陶片,似乎找到答案。
羊角山不仅出土了大量紫砂陶片,南京博物院的王勉、钱锋还把羊角山出土、南京吴经墓的提梁壶和时大彬的三个紫砂壶,依时间顺序绘出了单线图。从实物和绘图都可清晰地看到远在明代初期,宜兴一带就很流行“六方壶”。
茶具的形制,一决定于茶事的方式,一取决于区域性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羊角山出土的“六方壶”告诉我们,在明代正德年之前,以煎茶、煮茶、点茶为主的茶事生活,已有了煮茶、烧水的紫砂陶器,只是它们还比较大,还处于烧水的“厨房间、火炉上”,上到台面的还是那精美的茶盏。
如同大龙蛋壶、洋桶壶、蛋包壶、寿星壶的流行相似。大龙蛋、蛋包壶、寿星壶都创作于清中期,洋桶壶还要早一些,在南方得以流行的是大龙蛋壶、蛋包壶、洋桶壶,而寿星壶直到清末才在北方唱起了流行歌。寿星壶在南方不收欢迎,到北方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热销,且达半个世纪之久。
商品的第一要义是“适销”。紫砂壶的适销,是适应茶事方式和区域审美情趣的统一、融合。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