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的紫砂著作都讲文献记载最早的壶名是“供春”。明代《阳羡茗壶系》的原文是:“正始”一节,在介绍供春学制壶的经历之后说:“今传世者,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神明垂则矣------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此“供春”壶名的由来。
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作于明代末年,其后数百年人们只见到这段文字,而没有见到“实物”。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宜兴名人储南强在苏州买到了“供春树瘿壶”,并建造了专门收藏“供春壶”的“春归阁”,传为佳话。
供春学制壶,供春壶、供春树瘿壶,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的1644年起,到2003年台湾学者徐鳌润作《供春壶史初考》,终使近400年的传说恢复了历史本来的面貌。早在储南强先生收藏到“供春壶”时,就不断有人质疑,就是那把“树瘿壶”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50余年来,怀疑声、探讨文一直没有断。台湾徐鳌润先生在梳理宜兴名门吴仕家谱中有了重大发现,并写出系列考证文章,以扎实的史料揭示出在明代正德3年(1508),不是书童供春,而是文人吴仕像陈曼生设计“十八式” 一样,创作了“供春壶式”;不是在金沙寺,而是在大潮山福源寺,吴仕为母守孝时创作的历史真面目。
至此,可以说供春学制壶的传说有了句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