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了一段时间,才体悟到作者还有“藏智于壶”的苦心。
智圆行方是中国人的传统哲思。“光明”壶最先闯入人们眼帘的是那像威风锣鼓的雄伟壶体,最为令人称奇的是壶上的提梁,倒像一个立在足球场上的球门,长方扎实,似乎有点矮小,但与硕大的壶体相比,却显得不高不矮,恰到好处。
壶体为圆以喻智,提梁作方以为规矩。规矩,就是让人在规矩内小心从事,守规矩而又能谨慎做事,就会享受到规矩内、纪律下的自由。取壶盖放茶叶、倒水,就要在这相对矮小的球门里想办法了。用“光明”壶泡茶一段时光,我们似乎得到了按规矩做事的自由。
“光明”壶取盖的空间不仅小,且壶盖又容易碰伤。壶盖用“嵌入”式,盖与壶面几乎为一个平面,壶口、盖沿都是尖锐的直角,壶盖不直上直下,很容易碰伤壶口、壶盖,造成后悔不迭的遗憾。上海一位收藏家的“光明”壶的口沿就留下无尽的伤痛。(见照片)
取盖确实不方便。经过摸索,我们找到两个方法,一是双手取盖法。用一只手骑在提梁上,以大拇指和食指捏着桥形壶钮的“桥洞”,很方便很容易地就可直上直下的提起壶盖,然后用手一摆,壶盖即可移出提梁,另一只手接过壶盖;反过来亦然。一手拿盖,另一只手用两个指头骑过壶梁,接过壶盖直下地放进壶口。
另一个方法用一只手就可。伸手把桥形壶钮扭转一下方向,让其与提梁成十字交叉的形式,用转动壶盖的手,以拇指、食指捏着壶钮的“桥洞”,垂直提起,待壶盖完全离开壶口后,水平地把壶盖牵出。
“光明”壶以奇伟的造型给人以方圆的警示,又以取盖的困难疑惑,督促茶人动脑,使人在品茗之中得到规矩与自由内在哲理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邵大亨以壶的每一个构件说话,来阐释“易”学的理念,是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创造,而“光明提梁壶”用壶的整个构思隐喻了丰富的思想、概念,确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光明”壶的壶嘴,以圆形为体,设计了一个圆圆的樱桃小口。这丰满的大肚、樱桃小口对比强烈,还给人以满腹经纶,尚需慎言的意蕴。注水喻慎行、出水比慎言,人要慎独,慎言、慎行,一直是中国人从事做人的箴言。
“光明提梁壶”,以过目不忘的奇伟和做人从事的哲思,创造了紫砂史上的一款经典杰作。
“光明提梁壶”是清末民初著名紫砂人陈光明创作的。据目前出版的书籍称其(1859-1930),名润宝,字匡庐,小名顺定。原籍金陵(今江苏南京),自幼迁居蜀山。从艺善作果品、文玩、壶器,其传器朴雅古茂,格调高雅,尤以提梁式最为时人称颂,誉之为“光明提梁”。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