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樱壶是人们喜爱的壶型。对于其创作来历,书上、网上有三说,一说是明代经典。一说是潘春芳设计,第三说是顾景舟创作。
明代说“笑樱壶首创自明代,型制沉重扎实,有种绝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赞誉其为激昂之态,并刻画其冲茗特性为‘冷酷的外表,蕴藏着火热的心。冲茗热情豪放,醇厚而韵强,香甘温甜,明快果决,壶中英雄也!’”
现代说:笑樱壶原名叫三线壶,由潘春芳原创。据说,中日建交时周总理想把宜兴的紫砂壶赠送日本首相,从数款中选了“三线壶”,但觉得其壶名有点俗。当时参与其事的中央美院高庄教授和顾景舟商讨,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笑樱壶”。
现代版还有一说,讲笑樱壶是顾景舟大师创作的。
“小英壶”的“英”从“罂”而来,“罂”太难写了。但“小英壶”的名字也实在平常了,随着人们对“笑樱壶”的喜爱,“小”化为“笑”,“英”转换为“樱”。此次,倒是把好写的字,转变为难写的字。
是啊,笑樱壶如何从“小英壶”演变来的?是大家在不知不觉之中“集体创作”的。从古代的罂罐到将军罐,又到潘春芳的“小英壶”,再到大家喜爱的“笑樱壶”,里面洋溢着“爱的味道”。
罂罐,唐代便有之;罂壶,紫砂史文献最早记载的吴梅鼎《阳羡名陶录·阳羡茗壶赋》
兴于明代嘉庆、万历,定型于清初顺治年间的“将军罐”,直接取材于“罂”创作的一款形制,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其中,丰肩是对唐宋“罂”的最为突出的变化,增添了罐子的大气、雄壮的气势,也成就了罐子的“将军”之名。顾景舟大师对壶肩的设计、制作,最为看重。当代笑樱壶制作的水平,对“肩”的认知、理解和处理,是标志之一。
从吴梅鼎的记载看,也许是活跃于万历年代的徐友泉,从古代陶罂、瓷罂,或者从眼见的将军罐找到灵感,创作出“甆罂”紫砂壶。在吴梅鼎赞扬徐友泉的同时,和吴梅鼎一起看许龙文制作的周容,也记下许龙文所制壶中便有一款“罂壶”。周容在《许龙文传》里写到,许龙文二十天制作了十款壶,“余心叹之,谓一壶且然矣!两旬所成为‘汉方’、为‘商卣’、为‘觯’、为‘罂’、为‘云雷’、为‘饕餮’。”许龙文是徐友泉的高徒,师父大作,徒弟承之,有史为证。
徐友泉是何时创作“罂”紫砂壶?吴梅鼎没有说。徐友泉是1643年去世的,是明灭亡的前一年,由此看,说“笑樱壶源自明代”之说,应是可信的。
吴梅鼎、周容看许龙文制壶,是“甲午春”,即1654年,顺治十一年的春天,也就是说“明代人创作了‘罂’壶”,是300年前有文字记载的传承有序的史实。
“罂壶”,现在难以看到明代的形象,但应酷似唐代的“罂”罐,神似于“将军罐”,小口、直颈、丰肩、鼓腹、敛腹,樱桃钮。无怪乎,人们都说“笑樱壶”是从“将军罐”走来。当代制作“笑樱壶”的名家很多,但相当多的人以为顾景舟所作最具神韵。对照他的“笑樱壶”,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壶身、盖钮从唐宋到明清,再到今天演变的痕迹。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