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陶土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

时间:2018-07-21 17:15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紫砂陶土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 按传统要求配制的几种泥料分别是:紫泥、红泥、缎泥、墨绿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谓的五色土。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矿藏都是来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黄龙山)底下的夹层中间,以多夹层块状形式存在。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
 
   紫砂陶土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
   按传统要求配制的几种泥料分别是:紫泥、红泥、缎泥、墨绿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谓的五色土。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矿藏都是来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黄龙山)底下的夹层中间,以多夹层块状形式存在。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建筑用矿石,现在已经把黄石开光而没有了山坡(西邻的青龙山也因开采青石而早已炸平)。蕴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泥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四号井的开采情况是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杂乱的废料)→夹泥(紫褐色较硬较杂的矿块)→紫泥(较纯净紫红色,规定用来配紫砂泥的部分)→绿泥(即所谓的本山绿泥)或乌泥(质地最硬的乌黑色泥块),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块泥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较繁荣昌盛,总共有二十多个隶属厂家。开采丁蜀镇附近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生产需要而给予配送。而原料总厂所产泥土的90%以上是供应给紫砂厂以外的单位。除从黄龙山矿出产的大部分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应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夹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质。当初根本不用它来做茶壶,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至于后来紫砂市场火暴,原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本来不是做的料也拿来配成料使用,那也是出于无奈)。当然,夹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壶,它只是比紫泥硬杂一点,颜色深一点,晶相质少一点而已,紫泥一旦紧张了,它就必然成为了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现在许多书里说的“甲泥”实际是把“夹”泥误写、误传、误抄的结果,丁蜀镇附近的矿土似乎不应该有甲乙丙丁之分,尽管有些想象丰富的文人把它说成是因其“身如铁甲”而释之,但要说颜色和硬度,乌泥倒更像“铁甲”……
   这个问题,我曾见到一位行家在他写的书里有提到过。但更多的人从来是人云亦云,抄来抄去。估计要不要真正弄清楚也许并不重要,不过,既然要让大家知道点什么,还是应该尽量给出个究竟才对吧。其实一个人要对某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理性和感性的碰撞、反复对比总结的过程,要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相关的心得文章那就更需要一定的深度。比如乡下一位老壶公,做壶几十年,施工精到技巧娴熟,可他用的料从来就是买成品泥,然后只需在家做坯就是,用不着自己去弄懂矿源、研究配方、炼制泥料,你硬是要他说出个紫砂陶土的一二三来,这不是在为难他么?然而,为了应对一些客人的提问,他往往就被迫要去看书、背书,管他对错,原文照搬,反正没有标准,只要让一般人听来已经很“内行”就行了,更何况谬误传多了,也就有人相信了。似乎这样他就变得更完美了……(可笑)。事实上,要真正认识紫砂陶土,光凭看书听故事是不可能弄懂的,宜兴附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壶的替代泥矿却有十几处,如果没有下工夫认真地逐一考察采集;如果没有将所采集的各种生泥进行研究配试,怎么有可能获取这些实质性的第一手专业资料呢?因此,流传的不少有关紫砂泥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大多并不真实,而是为了推广产品而虚构编织出来的“工具” 和“法宝”。
   紫砂泥是五色土的一个统称,就紫色泥来说就有好几个品种,需要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加以区分。现在炒得比较热的“底皂青”清水泥,以前好象没有这个名称,按照这种质地,在十五年前来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优质的嫩紫泥来,底皂青的性质却要硬一些杂一些,远没有那么纯净。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皂青这类的矿料相拼配而成,这样的泥料无论从粘性、级比、塑性和质感层次等方面来看都更加优越。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也就越来越无法讲究,更何况那种很好的嫩紫泥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这样一来,底皂青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种之一。当然,不管何种紫色泥矿料,都是可以单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近年来新挖出来使用的几种如“红皮龙”、“降坡泥”等紫泥,在过去都是弃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浅层夹杂泥。不过,到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
再谈谈另外的几种泥料:
  (1)缎泥:在我们看到的古旧紫砂壶中,有色泽深浅不一的好多种米黄色缎泥,颜色有偏黄一点的,有偏红一点的,有偏青一点的,也有偏灰一点的,所蕴含的颗粒也有好几种目数。事实上,近代正统的缎泥是由黄龙山绿泥掺入少量紫泥而配成的,比较标准的配比是85:15,改变它们的配比就能导致其最终色泽效果的改变。有资料上说丁蜀镇有个“团山矿”,那里开采出来的泥就是缎泥。然而,自从我开始研究紫砂泥以来,却并没有见到过那个“团山”,也没有“团山矿”,我想,那个“团山矿”也许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由于本山矿藏的泥土是相互间夹存在,所以开挖出来常常有些夹杂。早期的缎泥也是因出矿就已经有绿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没有严格标准,导致其色泽必然无法一致。再则,绿泥和紫泥一样,有也颜色深浅和质地软硬之分。因此,现代的缎泥是属于调配泥,不是由某矿开出来的单一品种泥料。根据绿泥破碎的方法,过筛目数的大小,就决定了其含砂的数量和颗粒级比。由于缎泥的含铁量低而含钛量相对高些,因此缎泥的烧结温度比其他几种紫砂泥要高,老一点的矿料所配成的缎泥甚至要经1200 ℃的温度才能烧透。
  (2)墨绿泥:它是由单一绿泥(也可加入少量紫泥)添加氧化钴、氧化铬绿等配制而成的一个品种。不加色素的任何一种矿料,都不可能烧成深绿色。民国期间的有一批绿泥,听说是在本山绿泥里同时加入了钴矿原料和铬绿色素而炼成的,虽不是直接加入氧化钴,但和加氧化钴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钴矿比氧化钴成分复杂。所致最终发色有别于添加氧化钴而形成了一种特殊色调的“民国绿”。钴矿加入紫泥中使其发兰发紫,也和加氧化钴大致一样的结果。同样,锰矿也可用来加进清水泥而使其发紫。至于安全性,应该说添加已经反应提炼而成的稳定氧化物更为合适。
  (3)黑料:有二种选料配方。一是用紫泥作为基料,二是用绿泥或白夹泥作为基料,添加铬、铁、锰、钴的氧化色素调配而成,也可直接采用已经合成的黑色素来配制。用紫泥所配的黑料最终是黑中带点紫红,这是因为紫泥含铁量高的原因所致。而用绿泥或白夹泥所配黑料的结果是黑中带些青蓝色。二种虽都是黑泥,但结果却有些差异,有人喜欢偏暖一些的紫黑色,有人却也喜欢冷俊的青黑。不加氧化色素是不可能配出黑色泥料的。山东黑陶的黑其实是燃料碳素渗入的结果,故温度不能烧高,否则就褪色,因其原材料基本是接近白色的。
  (4)红泥:是由小红泥(黄色泥性块状)加大红泥(砂性硬块状)配成的泥料(其中小红泥为基料,大红泥为骨架),是紫砂五色土中最热烈,鲜艳的颜色,分普通红泥和朱泥二类。更具体地讲,朱泥是精细的红泥。明清时期,朱泥一直是制作小品壶的最佳材料。鲜艳欲滴的朱泥小品始终倍受玩壶品茗之土的青睐。朱泥中的梨皮砂效果,即是根据设计要求调配进的目数较小的大红泥颗粒。由于小红泥细腻滋润,含铁量高,耐温低,烧结后的密度和玻化程度都高,吸水率又低,是质地最精致的紫砂泥品种。   
   除此之外,由于各种紫砂泥之间都可以随意混合而变为另一种色调的成料。因此,紫砂泥颜色的品种,实际远不止五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原料进行混炼,配制出意想需要的泥色。但不管如何调配,总只能局限在“五色”的范围以内。至于有些“聪明人”把本来不属于紫砂的许多杂泥,拿来依赖化工色素调出的这样那样的泥,实际已经不属于传统概念之中的紫砂泥。这种泥做成的茶壶,普通消费者当然是很难辨别,但把市场弄得这么大,全部要用真正本地黄龙山中的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这也是形势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紫砂壶 原料 茶壶 紫砂 品茗 制作 拼配 辨别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紫砂艺术之柴烧
紫砂艺术之柴烧
紫砂壶的黑坑:你买的职称壶是
紫砂壶的黑坑:你买的职称壶是
简略说几种常见的紫砂壶泥料
简略说几种常见的紫砂壶泥料
初入紫砂圈这些技能能让你迅速
初入紫砂圈这些技能能让你迅速
如何辨别紫砂壶是手工刻字还是
如何辨别紫砂壶是手工刻字还是
带你走进紫砂界的“黄埔军校”
带你走进紫砂界的“黄埔军校”
一篇文章告诉你紫砂泥料为什么
一篇文章告诉你紫砂泥料为什么
紫砂是文化传递的使者
紫砂是文化传递的使者
紫砂壶爆砂是瑕疵还是真性情
紫砂壶爆砂是瑕疵还是真性情
紫砂艺术可分为哪几类你知道吗
紫砂艺术可分为哪几类你知道吗
紫砂大壶的收藏与使用你知道吗
紫砂大壶的收藏与使用你知道吗
如何鉴赏宜兴紫砂壶西施壶
如何鉴赏宜兴紫砂壶西施壶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