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艺术美感,其中最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其中虽有“三点一线”之说,也即协调之美;更包括其他诸如线条、形似等等之类。但这些翻来覆去的说,不见实物,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而如果个人的艺术鉴赏能力不到,很可能只会得出“看样子也差不多,凭什么这把收藏价值就比较大呢”这样的言论。
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紫砂艺术上的感觉,既靠工款的认同,更靠心声的共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感受到制壶者在其作品中构筑的独有灵性。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瓢、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桩、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熠熠生辉。现在许多艺人在传承的同时,也在追求自己的特色,一人一样,各不相同。譬如石瓢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所以,真正的壶友,能从一张壶的照片得出这把壶出自谁手。不是因为这把壶的形,而是这把壶的灵性。
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并非艺术的分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紫砂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所以你可以这样划分,我也可以那样划分,流派之说倒不如说茶具的艺术美感来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