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产陶土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山区。像丁山、张渚、渚东就是其主要产地。当地人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以灰白色为主颜色,单纯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软、嫩、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就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至于宜兴紫砂壶的泥料,大家普遍认为,其包括紫泥、朱泥、本山绿泥三种。其中以紫泥为主,三种泥料均可单独成器,又能相互掺和制成各种色泽。
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内的原料,由于矿脉不同及烧成时温度气氛的变化,能呈现深浅不同的紫红色调。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曾产一种“天青泥”,黯肝色中闪现蓝光,细腻温润,是历代紫泥中最好的一个品种。一般的紫泥烧成后呈红棕色、深赭石色,现在若为了追求天青泥的色泽效果,艺人们可在紫泥里加入适量的氧化金属及朱砂泥,当然这配方是不公开的。
朱泥,俗称红泥,产于陶土嫩泥矿内,也有人称为“石黄”。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刚才说过,嫩泥是一种粘性原料,它是制作粗陶必不可少的。但是嫩泥的收缩率较大,同样朱泥的收缩率比紫泥大得多,因此朱砂泥不宜作为大件的原料,只能制作中小件,且成型工艺难度亦高。需说明的是,朱泥中的极品“大红袍”早已绝迹,如今称之的最多只可称为纯朱泥。
本山绿泥,是一种略带青灰色的泥料,如青壳鸭蛋的颜色,烧成后成米黄色。此泥也是产于陶土甲泥矿内,但藏量比紫泥要少得多,耐火力比紫泥低,泥质也较嫩,常作化妆土使用。
紫砂史上曾有一种“团山泥”,据说原出自黄龙山与青龙山交接处北麓之团山,此泥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烧成后呈青铜色,很是雅致。由于藏量不多,早就采掘完了,后来紫砂艺人用紫泥及本山绿泥配制团山泥,变动紫泥及本山绿泥的比例,可得不同层次的色泽。现在人们不再称之为团泥,而以段泥取之,至于为何会以段泥称之到现在分歧倒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