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唐代吃茶与茶器

时间:2018-08-07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相传始於炎帝神农氏,但当时系作为药饮。正式见之于文献记载,则为西汉宣帝神爵三年(西元前59年),四川王褒所著《僮约》内所记: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资中男子王子渊,从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夫时户下髯奴便了。决卖万五千,奴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
 
    我国历史悠久相传始於炎帝神农氏,但当时系作为药饮。正式见之于文献记载,则为西汉宣帝神爵三年(西元前59年),四川王褒所著《僮约》内所记:“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资中男子王子渊,从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夫时户下髯奴便了。决卖万五千,奴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晨起洒扫,食了洗涤......烹荼(tú)尽具......武阳买荼(tú),...”“荼(tú)”即今之“茶”字,此亦为目前为止有关茶器的最早文字资料。虽然由此片文只字当中,无法理解汉代的茶器,但以此为烹茶饮茶用器的开端似可成立。
 
  唐代以前饮茶风气仅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四川、湖南、 湖北、浙江、江苏等产茶地带,唐代以后才遍及全国,封演《封氏闻见记》提到:“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严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乡都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北方由于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关系,不适合茶的生长,因此茶皆由江淮等河运送北上。至唐玄宗开元时期,全国不分道俗,把饮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陆羽(733-804)《茶经》(761)的问世,更把吃茶一事向艺术层面。所以《封氏闻见记》载道:“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于是茶道大行,王工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茶经》内容完备,涉及广泛,几乎囊括了茶学的每一层面。《茶经》中记述:“饮有觕(cū)茶、散茶、末茶、饼茶者”等四种茶,于此可知叶茶(觕(cū)茶、散茶)在唐代已经饮用,只是叶茶在唐代并不占重要地位,也不是主要的饮用茶,至少在士大夫、文人间似乎并不流行,以致诗文中无法见到对散茶的描述。
 
  煮茶为唐代的主要煮饮方式,风行于文人、僧道之间,在诗文中通常以煎茶称之。《茶经》中以一卷专论茶的煎煮操作方式,煮茶饼茶碾成茶末后为之,饼茶的作法,饼茶的作法,即茶叶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而成。
饮用方法根据《茶经》的〈煮〉和〈器〉两章的描述,其操作顺序如下:
 
  第一步骤:备茶。
 
  首先炙烤饼茶,以“竹夹”夹茶饼到火上烘烤,然后储放于“纸囊”是香味精气不外泄。待饼茶晾凉后,以“碾”研磨成粉末,经“罗”筛滤,使末更细,再存于“合”内。
 
  第二步骤:煮水。
 
  以“鍑 (fù )”(茶釜)盛水,置之于“风炉”之上煮沸。
 
  第三步骤:投茶。
 
  加调味盐及茶末煮茶,第一道沸水开时,依“鍑(fù)”内汤水之多寡,由 “鹾(cuó)簋(guǐ)”中取出适量的盐花添入,用以调味。待第二道沸水开时,用“瓢”(柄勺)舀出一勺沸水置于一旁,一面“竹夹”在 鍑 (f ù ) 汤中心循环击拂搅动,再以“则”(茶量)量末,对着 鍑 (f ù ) 中心下茶末,顷刻,茶汤势如奔涛溅沫,此为第三沸,此时取先前放在一旁的第二道沸水止沸,以做培育汤花之用。汤花即放下茶末之后,在沸水中所产生的现象。汤花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
 
  第四步骤:分茶。
 
  前述至第三步骤,茶已烹煮完毕,将煮好的茶分酌于“碗”,茶碗专作饮茶之用,分茶时必须沫饽平均,至为严谨。
 
  煮茶的操作程序中,如有茶渣溅沫,需使用一的茶器予以清理,例如“涤方”是贮污水容器,“滓方”是于贮茶沫、渣滓,“巾”用于擦拭茶渍。饮用的茶器一律置于“具列”之上,茶事完比则以“札”刷洗 “ 鍑 (f ù ) ” ,茶器清洁后收容于“都篮”。
 
  由以上的简述《茶经》烹煮法中,可知“器”和“煮”相互关连,有一定的程序与准则,茶器为煮茶时的必备道具,陆羽列举二十五项茶器,在煮饮过程中,一一用到,两者互相配合,遂成煎茶、品茶之道。
 
  饮茶以一定的方式煎煮,固始于陆羽,晚唐赵 璘 《因话录》中提到:“(陆羽)始创煎茶话”。的确,现今文献记载,尚未发现唐代以前的品茶程序之叙述。唐代茶风的开展与禅寺僧人关系密切,封演《封氏闻见记》中已言及北方饮茶,最初是由禅院兴起的,学禅务于不眠,茶有提神的作用,因此广为流传。首都长安的各大寺院,自然亦把饮茶视为学禅时的重要课业之一,长安西明寺出土了大量邢窑白瓷茶碗、执以及带铭的“西明寺石茶碾”,或可略知时寺院的饮茶盛况,而西明寺亦在饮茶文化东传日本时,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陆羽自幼生长于寺院,所记录的或也是与禅院所提倡的禅理与仪范兼具的茶文化较为接近。
 
  唐代茶器,除中唐《茶经》所述之外,晚唐皮日休、陆龟蒙亦作有“茶具十咏”诗。实物则有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由唐懿宗、及僖宗供奉的不算十分完整的成组茶器,包括有茶碗、茶托、茶碾、茶罗、 鹾(cuó)簋(guǐ) 等。各地出土唐代的茶碗与茶托亦有不少,如浙江宁波出土的越窑青瓷茶碗、荷花形茶碗、茶托,西安出土的鎏金茶托、洛阳白居易邸宅出土邢窑白瓷茶碗及茶托、长沙窑亦发现带铭釉下褐彩“茶碗”、及“岳麓寺茶碗”茶碗等等。
 
  注:西明寺位于唐长安城延康坊西南隅,在今西安市白庙村一带。寺院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五代后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它是唐代国家供奉的几座寺院之一,是唐代御造经藏的保存地,也是唐长安城内的佛教文化中心。在此弘教的先后有玄奘、道宣、道世、园测、善无畏、不空等高僧大德,它和佛教南山律宗、东塔宗、法相宗西明系都有着渊源,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文化  功效  茶叶  饮茶  茶具  茶道  品茶  煮茶  茶经  历史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春困吃茶偷得浮生半日闲
春困吃茶偷得浮生半日闲
你肯定不知道他竟然喜欢吃茶渣
你肯定不知道他竟然喜欢吃茶渣
不如吃茶去 普洱茶竟能这样吃
不如吃茶去 普洱茶竟能这样吃
喝茶还要吃茶渣你是有多节省
喝茶还要吃茶渣你是有多节省
春风无事忙 禅院吃茶去
春风无事忙 禅院吃茶去
“且吃茶清隐”——紫砂陶刻的
“且吃茶清隐”——紫砂陶刻的
掸去一身灰姑且吃茶去
掸去一身灰姑且吃茶去
这样吃茶才叫“讲究”
这样吃茶才叫“讲究”
潮汕“老茶脚”的吃茶暗语
潮汕“老茶脚”的吃茶暗语
茶人茶语——吃茶去
茶人茶语——吃茶去
随意吃茶 有心规矩
随意吃茶 有心规矩
吃茶读闲书 听雨看落花
吃茶读闲书 听雨看落花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