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独特的审美价值

时间:2018-08-24 14:56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宜兴的紫砂泥是独一无二,与紫砂泥类似的陶土虽然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如安徽、山东、广东等地的紫陶),但都无法与紫砂相比,这是因为宜兴紫砂泥的结构是绝无仅有的。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石英、云母、赤铁矿和粘土。这些矿物微粒互相联接组成了一个个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不
 
   宜兴的紫砂泥是独一无二,与紫砂泥类似的陶土虽然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如安徽、山东、广东等地的紫陶),但都无法与紫砂相比,这是因为宜兴紫砂泥的结构是绝无仅有的。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石英、云母、赤铁矿和粘土。这些矿物微粒互相联接组成了一个个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不仅本身存在着气孔,团聚体与团聚体之间也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而形成了很多气孔。如果气孔太大,那紫砂壶就成了筛子;太小或者没有气孔又无法调节气而让茶汤存有熟茶汤气。而紫砂泥 在正确烧制后形成的这种双重气孔结构气孔则能两者兼顾,既能透气怡香,又能保水保温。这样茶叶的温、色、香、味就都被很好地保持住了,正是如此,才有了 “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称誉和几百年来人们对紫砂壶的推崇。 宜兴紫砂有这么多独特的优点,造就了宜兴紫砂独特的美感。
   1、宜兴紫砂的独特性
   宜兴紫砂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其造型创作的载体——材料的独特性,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水云母和赤铁矿的自然矿土组成,以紫、红、绿色为主基调,按不同配比、不同粗细的颗粒,经不同温度焙烧,呈丰富的色泽和肌理。尽管其色泽因矿土配比和焙烧温度的差异而变化丰富、美轮美奂,但给人的审美视觉、基调是统一的——自然、质朴无华,与生俱来。紫砂材料所特有的源于自然的原生态,以及富有生命气息的属性,是宜兴与紫砂审美价值的本质特性。
   2、宜兴紫砂的时代性
   宜兴紫砂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时代的审美取向,是宜兴紫砂长盛不衰的生命所在,纵观宜兴紫砂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绎轨迹,从明清以来,经历了由粗到精、由大到小、由简到繁,进而返璞归真的过程,无一不留下不同的时代审美品位的印记,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精神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后工业时代,各种工业品精美极致,在“克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的审美取向,趋于对自然质朴的回归和渴望,这就要求我们用紫砂材质质作为创作手段,追求展示时代个性,创作出比一般陶瓷有着更多的时代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特质的作品。时尚是经典的自然外观,经典应该是时尚的至高境界。
   3、宜兴紫砂的公众性
   由于宜兴紫砂材料所特有的视觉和触觉效果,以及宜兴紫砂兼具的实用功能,宜兴紫砂艺术创造了艺术与人共在的空间。无论在视觉结构还是在触摸感觉上,都体现一种自由交流互动的公共特征。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一旦被拉近,便可以使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公众的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使艺术更贴近生活,接近公众,更便于公众的参与、接爱和理解。
   宜兴紫砂从历史发展中,始终贯穿着包容性的公众特质,近几年宜兴紫砂更是吸引了国内美术、书法界、竹刻等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艺术家,参与紫砂的设计、装饰,为宜兴紫砂艺术内涵的拓展,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注入了清新的活力,使宜兴紫砂的精英艺术及其理念与当代公众阶层的文化生活更为密切,审美需求更为贴近,更具美感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紫砂壶 工艺 茶叶 茶具 熟茶 历史 紫砂 茶汤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紫砂壶:养壶乐趣在于造就生活
紫砂壶:养壶乐趣在于造就生活
紫砂壶:良工虽巧要先器具修而
紫砂壶:良工虽巧要先器具修而
何谓纯正原矿紫砂壶上常有的“
何谓纯正原矿紫砂壶上常有的“
挑选紫砂壶的十点建议:壶小水
挑选紫砂壶的十点建议:壶小水
紫砂壶职称评定都需要哪些条件
紫砂壶职称评定都需要哪些条件
茶水与紫砂之间不被熟知的知识
茶水与紫砂之间不被熟知的知识
紫砂壶存茶馊不馊
紫砂壶存茶馊不馊
紫砂玩家常见的认知误区
紫砂玩家常见的认知误区
紫砂壶什么泥料好
紫砂壶什么泥料好
紫砂壶烧成经过哪些阶段
紫砂壶烧成经过哪些阶段
荸荠壶:取荸荠之形塑造紫砂
荸荠壶:取荸荠之形塑造紫砂
挑选紫砂壶从三个方面着手
挑选紫砂壶从三个方面着手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