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许多紫砂爱好者、收藏者、热心者或来信或寄照片,或电话传真,纷纷问讯紫砂收藏中的一些知识,问讯紫砂作品定位、定论、鉴定、考证和价值等诸类问题,特别有许多紫砂爱好者将自己收藏或自己上辈手里祖传继承的“老古董”拿出来亮相,殷情切切,关心备至,热情高涨,无不显示出自己对紫砂收藏爱好的一腔热衷。有许多爱好者在信中除了表达对紫砂爱好收藏的诚恳和热衷之情,并花费大量的篇幅对其收藏的“老古董”进行“考证”、“鉴定”、“论证”、引证的材料之丰富,证言“确凿”,论据立意较为“新颖”,肯定花了一番精力和功夫,其精神可嘉可贺、可褒可扬。现从一些来信中主要反映的问题一并归纳,结合紫砂收藏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浅谈一些紫砂相关的收藏知识,以其共同探讨、商榷。
紫砂的鉴赏收藏,应该遵循的规律是从爱壶入手,玩壶入门,因势循道,在使用茗壶和品茗过程中,逐步了解紫砂茗壶的鉴赏收藏知识。如紫砂陶土的泥料、泥色、泥性、泥相;如紫砂成型的工艺、工技、工具、技法;如茗壶的种类、造型、方圆、光塑等器的区分和不同特点;如紫砂艺人的经历、师承、艺德、文化功底、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如茗壶与品茗的相关联系,哪些壶适宜泡哪些茶,高壶适合泡哪些茶,矮壶适合泡哪些茶等等。在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紫砂的一般知识,并经历从低到高的实践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积累知识、积累经历,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个性爱好,展开初入门的,有目的性的,有专题性的,结合品茗和观赏的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收藏。这种收藏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再进一步掌握紫砂的专业知识,领略和钻研紫砂的技术术语,弄懂弄通紫砂的真实面貌,真材实料,有选择性地读一些紫砂史料、紫砂书籍、历史沿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区别。然后再在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紫砂文化专业知识,紫砂正宗正统知识基础上,边实践、边实习、边考证、边鉴赏、边进行收藏。切忌冒进,切忌一步到位,切忌以貌取壶,以闻取壶,人云亦云,人取亦取,以免走弯路。虽一时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浪费破费很大钱财,却收到一堆“垃圾”,这在紫砂收藏界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紫砂鉴赏收藏,一般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并无一定的清规戒律。鉴赏收藏所要遵循的原则,或是人们常说的要求、标准和准则,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纯品
所谓纯品,是指所用材质为正宗的紫砂陶土,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用纯紫砂泥合成相配,泥性相通,泥质纯洁,泥色自然,泥相丰富。如本山绿泥与紫泥自然相拼而成的珍珠泥、蟹壳青泥、琵琶黄泥;如纯紫泥中适量加入氧化锰制成的褐色拼料泥,再掺入团泥,便成淡墨色泥、黯肝色泥、天青色泥;如本山绿泥中再掺入天青泥、石黄泥,则能成深古铜泥。这些纯净的紫砂泥质,掺入的颗粒为不同泥质的纯紫砂颗粒。适量掺入的金属氧化物使其色泽丰富。泥与泥相拼合成,配比合一,呈现各种深浅不同、丰富多彩的紫砂泥料。
有位朋友家传一件陶瓶(注子),上有釉水,胎呈红色,误以为是早期紫砂器,并反复考证为“唐代作品”。这件陶瓶(注子),俗称“酱瓶”,是宜兴窑场较为常见的日用器具,是陶器而不是早期紫砂器。原因较为简单,因为是上了釉的陶器。紫砂主要的特征即是无釉、素胎素身,而且是纯正的紫砂泥土。陶土跟紫砂原料是有较大差距的。紫砂泥只有宜兴有,而陶土全中国各省都有,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有个外地朋友将一件“潮州品”朱泥壶拿给笔者鉴定,笔者告知他这不是紫砂壶,其主要原因就是“潮州朱泥壶”所用的材质不是纯正的紫砂泥。虽然“潮州朱泥壶”的造型有些是根据宜兴紫砂茗壶壶式而来,但材质取自潮州本土,瓷性较重,粘合度高,结晶度亦高,透气性能不好。
现在还有些人采用临近宜兴交界的浙江、安徽等地的陶土加色素调配成所谓的“紫砂泥“,间或在宜兴陶土中相配混杂大量的陶土,混杂交配大量的色素,试图改变紫砂泥的面貌。有些浙江、安徽的“古董商”经常拿这些“陶土加色料”的古壶拿到宜兴来鉴定、或推销。笔者以为,这些亦不是纯正的紫砂壶。用陶土加色素调配制成的所谓紫砂壶,初看有颗粒,表面亦光滑,所谓“有水色”。但泥色不纯,泥性较厚,无透气性,壶用后毫无变化,越用越养越难看。正如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说:“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有人拿这些“仿古器物”和明代早期的紫砂壶相提并论,还振振有辞地辩解:“明代壶色泥就是陶土相配。”这里所要指出:明代采紫泥矿时并无分类选料,将紫泥、本山绿泥、中槽泥、底槽泥混在一起,但其泥质还是以紫砂陶土为主,这些泥质颗粒组合的结构还是紫砂泥颗粒组合结构。我们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明代茗壶表面,可以看到颗粒组合结构中,多为底色泥中夹杂着黄、草绿、红褐色大小不等之颗粒,本山绿泥居多,紫泥居少,陶土甲泥更少,若是钢砂掺和之品,底泥特色仍在。而现在的仿古壶,外表砂质突出,是用一种“洗砂法”把掺粗砂之陶土在入窑烧成之前,用水洗去表面之细土,突显粗砂之表面。这种陶土,紫砂泥居少,粗砂颗粒状态结构亦无黄、草绿、红褐色紫砂颗粒之本质。通过泥土再结合成型工艺,与历史文化诸因素分析对比,这些仿古器亦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所以说,收藏紫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紫砂的“纯品”,是宜兴紫砂陶土所构成的材质要素、特性所决定的。
二、精品
所谓精品,是指茗壶工艺上的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紫砂工艺的严谨性,有目共睹。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操作,通过艺人对工艺技法的运用、掌握、发挥;对点线面构成紫砂茗壶形体、基本元素的理解、运用、掌握;通过对制作茗壶的各式工具的熟练运用、发挥、掌握;在紫砂壶的成型过程中,以“刮、压、削、勒、推、塑、贴”等种种手法,加上传统的“镶身筒法”、“拍身筒法”,做到面,挺刮大方;线,曲折顺畅;点,方圆结合。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型“等样”、“等势”、匀称、协调。壶嘴、壶把、壶钮绝对要在一直线上。分量要分衡、比例要协调、过渡要自然,壶身与壶口要紧密合缝,丝毫不差。
对紫砂圆器造型来说,要求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微曲线圆润饱满,圆中寓节奏,圆中富变化,每处皆圆,每处皆浑,浑圆结合,圆浑合一。要求达到“圆、稳、匀、正”。圆,要有感情,在肩、腹、足等过渡处,要见骨见肉,骨肉亭匀,整体达到“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稳,要大方有度,流动节奏中有稳定之感,古朴而有沉稳之韵律;匀,要求壶体与盖、肩、腹、底、嘴、钮、把、足以及各部过渡处匀称自然,浑然一体;正,指制作严谨、规范、圆正、润湿。
对紫砂方器造型来说,要求造型明快、工整、有力、挺拔、雄浑、具阳刚之气。“以方为主,方中寓曲,曲直相济”。要求轮廓明确,运线平直,口盖严密,气势贯通,力度透彻。任何口盖形状形态,随意调动壶盖方向,均须严密吻合,处处贴切,丝丝合缝。
对紫砂筋纹器造型来说,要求匀称协调、对称合一、凹凸有致。口盖面要严谨统一,底腹足亦要严谨统一,筋纹处理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
对紫砂塑器造型来说,要求细腻自然、逼真,形象要生动、优美、灵秀、活泼,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捏塑工致、雕刻入微,寄情寓意与工艺技法要紧密结合,别致灵秀,坚韧挺拔,刚柔相济,布局合理,组合巧妙,虚实相间。
无论是圆方筋塑等器,每个种类、每个形制,制作茗壶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过程,运用的每一种技法,都需要兢兢业业,严谨操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俗话讲,只要底子工序上稍一走样,某一个环节上稍有疏忽,那成品烧成后就立显原形,出洋相,出毛病,或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说,收藏紫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紫砂的“精品”,这也是宜兴紫砂工艺技法所构成的要素、特性所决定的。
三、名品
所谓名品,是指在紫砂方器、圆器、筋纹器、塑器、提梁器等种种类别、种种形制中特别优秀,特别出众,构思奇巧,工艺独特,出类拔萃,在同一品相、同一类型中相比较,有鹤立鸡群之感,得到公认首肯的优异之品。这种名品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珍品佳作。这种名品应杜绝人为炒作的因素,亦不以所谓虚名来取得。而是要名副其实,不存在丝毫虚假的,通过奋斗终身,成了真正的、大家公认的紫砂名人、名师的代表力作。这种名品,有些来源于民间,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精心制作,几十年磨一器,终成大器。如历史上的“圣思桃杯”、“陈荫千提竹”一样,作者当时并不出名,甚至专业紫砂专著中不见其名,不见其影,只见传世品,才知历史上曾有其人。但历史上面世的作品,工艺精湛,构思奇特,每一壶、每一品足见紫砂器具之神韵,足见紫砂器具之艺术魅力,由其作品挤身于名品之列,当之无悔。
对紫砂名品的收藏、考证、鉴赏要慎重。有位朋友从农家藏物中发现一件署款为“金沙寺僧”的紫砂器,造型、胎土、泥色等等记载得较为详细,并参照相关紫砂专著进行论证。对于“金沙寺僧”这种紫砂器,藏者以为“金沙寺僧”在紫砂史上举足轻重,谓创始人之一,谓其“名人”,当然“名人”之作就一定是“名品”了。但笔者认为:在“金沙寺僧”紫砂器问题上,考证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金沙寺僧”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用了“据闻”之类的假设词,既无实名定论,亦无实物定论,至今国内外尚无专家公认的“金沙寺僧”实物传器出土,亦无“金沙寺僧”的标准器对照。②、“金沙寺僧”既无标准器对照,在考证上就需要借助其他佐证,诸如出土地点、墓葬、碑刻(墓志铭)同“金沙寺僧”制作紫砂器的历史背景、历史年代、历史时期是否相符合一致,这是起码的考证常识。③、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关紫砂壶署名刻款的记载,明显晚于“金沙寺僧”的历史年代。而有关“金沙寺僧”的制壶记载,亦仅仅流传于民间口头的“故事传说”上,“金沙寺僧”至今还是一个传说。④、近几年来,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一些署款为“金沙寺僧”的紫砂作品,有些仿造“粗砂胎”,有些仿造“细红泥”。笔者亦留下一把署款为“金沙寺僧”的《镂空四竹壶》,明显是近几年仿造的,当然笔者留有标本为的是专题介绍“怎样识别真假紫砂器”的问题,与考证“金沙寺僧”作品是两码事,应该另当别论,不能混淆。⑤、“金沙寺僧”的问题正如来信所说:“影响一定会是很大的,同时对紫砂历史内容的某些修改、补充也一定起到重要作用”。故对“金沙寺僧”紫砂器的鉴定、论证、考证一定要花大力气,一定要科学、实事求是。一定要探索追究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时间、墓葬时间、墓志铭以及一起出土的其它实物,由专家、学者、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一起论证,反复核实联系起来进行,才能得到比较客观、公正的初步结论,并得到历史时间上的考验。
对于紫砂名品的鉴赏收藏,考证固然要慎重,对于紫砂名品的定位更要慎重。每个艺人对每件紫砂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将自己的情感、观点、理解注入作品之中,亦运用于各种技能的发挥中。历史上同一个作品的表达方式,每个作者均不相同,比如《掇球》,潘虔荣、邵大亨、邵友庭、程寿珍、程盘根乃至当代艺人均以自己的方式制作过,而在历史茗壶地位上能在《掇球》这一品类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莫不过是邵大亨、程寿珍的《掇球》壶了。诸如《四方传炉》,历史上俞国良、李宝珍、吴云根等艺人均制作过,能称之为名品的,亦只有俞国良的《四方传炉》这一形制。所以对于名品的定位,十分讲究的是众口皆碑的,是历史和时间的磨合中人们通过比较发现,反复鉴赏才得出结论的。所以说,收藏紫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紫砂的“名品”,这也是紫砂工艺综合要素特性所决定的。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