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宣德炉到巧生炉

时间:2015-07-23 16:32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宣德炉顾名思义是宣德年间制造的一种香炉。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即朱瞻基的年号,他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 他在位的十年里,明代的文化和经济达至一种高度繁荣阶段。也就是在明宣宗这位皇帝即位的第三年,时间大约是公元1428年,他颁布了一道圣旨赦令礼部、司礼监、工部诸官。用暹罗国(即今天的泰国)进贡的一种风磨铜来

普洱茶

    宣德炉顾名思义是宣德年间制造的一种香炉。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即朱瞻基的年号,他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
    他在位的十年里,明代的文化和经济达至一种高度繁荣阶段。也就是在明宣宗这位皇帝即位的第三年,时间大约是公元1428年,他颁布了一道圣旨“赦令礼部、司礼监、工部诸官”。用暹罗国(即今天的泰国)进贡的一种风磨铜来铸造一些舞、尊、鼎等器具。
    为什么要铸造这种东西呢?大家都知道青铜器在中国美术史上曾书写了极其绚烂的篇章,被广泛的应用于郊坛、宗庙、内廷等各种重要场合。
    但是,这些东西多为历代相传,因时间原因导致太多锈蚀严重、污浊,且不耐碰压,进而使用起来总有太多顾及。这使原本就敬天尊祖的宣宗苦恼多时。现在正好有了大批的优质铜能用来铸造新器,可以说宣宗皇帝当时应当是兴奋不已。
    宣德宗其圣旨原文:“朕自御极以来,皇天垂佑,海字清宁,黔首奠安,四夷宾服,重译献琛而至者三十余国。朕惟凉德,实深内疚,因见郊坛、太庙、内庭所在,陈设鼎彝,虽为先朝遗器式范非古、用是深系朕怀。今有暹罗国王刺迦满蔼者,所贡洋铜、厥号风磨,色同阳迈,朕思所用,堪铸鼎彝,以供郊坛、宗庙、内廷之用。”今着礼部会同司礼监并尔工部等参酌机宜,将应铸鼎彝,可照《博古》《考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照式铸来,故敕尔工部可火速开冶鼓铸,应用工匠,金、银、铜、铁、铅、锡药料可著实开册具奏,毋得隐冒,察出治罪,钦此!”
    其实,从圣旨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东西。比如:“暹罗国所贡洋铜厥号风磨,色同阳迈”说这种进贡的铜被称为风磨铜,外表色泽同阳迈一样。阳迈是古代林邑国国王的名字。《太平御览》中记载“夷人谓金之精者为阳迈”,也就是说这种风磨铜表面像优质的黄金一样。
    通过这一点分析风磨铜应当属于黄铜,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今的黄铜。否则当时的人,包括宣宗皇帝完全没有必要把他视之如珍宝。
    宣德彝器图谱中记载着这么一份清单,赤金八百两,后裁剪至六百四十两。白银三千六百两,后裁剪至两千八百八十两。暹罗国生矿洋铜39600斤,后为31680斤。倭源白水铅即金属锌17000斤,后为13600斤。倭源黑水铅8000斤,后为6400斤。日本国红铜1000斤,后为800斤。贺兰国花洋锡800斤,后为640斤及钢铁9600斤。天方国藩硵砂240斤。渤泥国紫矿240斤。三佛齐国紫(石非)石240斤,及胭脂石、安澜砂、金丝矾、晋矾、黄明矾、白明矾、寒水石水银、梅花片石青、石绿、古墨、黄丹、硼砂、白蜡、黄蜡、瓜竭、赤石脂,出山煤炭等,大量的颜料矿石等等。
    “因为宣德铸造鼎彝的初衷就是为了替换或者说改善宗庙、内廷的祭祀器具,所以这批新制作的造型多出自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录》这些文献中,共计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名窑中造出的29种,这样就是一共117种。包括了鼎、炉、鬲、簋、甫等各种造型。”
    这批东西,从宣德三年六月开始动工,十月初又加补了一批。历时五个月,到十一月中旬。前两批即已铸造完成后又补铸者至次年也就是宣德四年才全面完工。这三次铸造一共完成的鼎彝达18000件,这些新铸的炉中,大者有3尺余重、120斤。小的只有寸许,重不足六两。虽然同是也铸造了一些如编钟、铜鼓、弯刀、班剑、门戟、金瓜等许多皇家礼仪用器。但主要铸造且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用于焚香的香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宣德炉。
    宣德炉种类繁多,后人曾简单的将其分做冲耳炉、蚰龙炉、桥耳炉、押经炉、钵盂炉、鼎炉、筒式炉、鬲式炉、亢炉、狮首耳炉。戟耳炉、花色炉等。
    当时的人,对不同器形的香炉于不同的用途作了简单的归类。如桥耳炉,因耳似桥、有通达之意多用于皇宫殿堂。押经炉用于诵经燃香。蚰龙耳炉用于书房。鼎炉用于庙宇等。其中最常见者为冲耳炉,固形制大方,被广泛应用于“宫廷、文房、宫观、寺院、宗庙、殿堂各处。花色炉则是后人鉴于一些繁缛炉式的统称。有海棠式炉、梅花炉、水仙盆炉、三象合手炉等。但不论任何型制,宣炉基本都具备敞口、矮颈、鼓腹底部落年款这样一种特色。
    宣德炉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子京在《宣炉博伦》中有这样的记载“宣炉铸造之时,主事者问工匠,炼铜用何法可将铜炼至精美。工匠回答,凡铜须要冶炼五六次,则能珠光宝色毕现,有如好的金子一般主事者命令工匠把铜冶炼十二次。经过这样的冶炼,铜料虽已变得极度精纯,但炼后,每斤铜料只能剩下四两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古代一斤为十六两,而冶炼后只有四两也就是说,在炼铜的过程中四分之三的不达标铜料都被剔了出去。而且由于当时采用了失蜡法来代替了翻砂法的浇铸。
    这样浇铸出的毛坯,不仅含量十足,且本身也已更加光洁。之后再处理成秘制的各种皮色,使宣德炉真正做到了假色外炫,真色内融。这种做皮的方法大致是用秘制白汁液对毛坯一边涂色一边烘烤。使其能真正的泌入铜炉之中,有的铜炉甚至在冶炼之时就用到了一些奇怪的配方。这些秘方多半密不外传,以至后来失传成为绝技。
    项子京曾记载过这样一则配方,为了铸造一个仿古款式的香炉、工匠们首先取内库缺损的古器选其铜绿中颜色最鲜艳者。以水银调和后,倒入铜汁里熔掉。器成之后再以青、绿、硃砂等颜色涂抹炉身,以猛火加热后再涂一遍。如此反复五次。再以融化的白蜡包裹,再打磨用,表皮的颜色就是用到也刮不掉了。
    宣德炉的款也比较有意思,一般铸在外底正中央,字体用小篆或楷书署大明宣德年制,因避宣德皇帝的名讳,所有款中德字均缺少一横。
    因为宣德炉的贵重与精美使得民间大量仿制,包括当时参与过铸造的工匠也在外重新铸造出售,加上宣德炉本身数量又不多,所以当时已经是十炉九伪。
    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日真正的宣德炉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了,所以明代以后,我们把所有仿照宣德炉而铸,且已接近真正宣德炉的统称为宣德炉。这其中仿制最为成功的有万历末年的甘文堂,吴中的周文甫等。
    然后到了近代光绪年间有一个名为陈俊清的先生开始继续对宣德炉产生了兴趣、然陈俊清先生并未有留下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至陈俊清传人中有一优秀的铸铜人,名叫陈如刚。但即便是到了陈如刚先生这里,宣德炉的仿制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突破。此人即为陈巧生先生。他所仿制的宣德炉,即是今天的巧生炉!
    自20世纪70年代起,陈巧生致力于挖掘、恢复自明代起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 近40年,陈巧生在家人的支持下,通过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精工而制的铜炉可与古代铜炉相提并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铸有“陈巧生制”等私家款的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 进入新世纪后,陈巧生依托其挖掘、恢复、发展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创立“巧生炉”这一苏工文化品牌,令中国中断近百年的铜炉文化延续香火,发扬光大。
    作为重要的佛教礼器,“巧生炉”获得中国各大寺院主持、高僧和宗教界人士的认可。陈巧生已创作铜炉、铜器作品超过1200个款式。
    2010年上海世博会,16鼎“巧生炉”作为中国杰出文化艺术品的代表在世博会中国馆隆重展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出席世博会开幕式的各国政商贵宾。
    2012年,陈巧生以其名号命名位于寓所内的工作室为“炉香精舍”。
    2013年,苏州博物馆入藏巧生炉珍品。
    陈巧生所制作的仿古铜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其造型典雅,工艺精湛,皮色和,古色古香,宝光内敛,充满灵气,与清明宣德炉毫无二致,不可分辨。
    作为当世中国铜炉精品,“巧生炉”的特点可归纳为:原料珍贵-- 铸炉过程中除铜材外,还添加金、银、锡、镁等贵金属,令炉体格外细腻;炼次繁多-- 炉材经过十二炼后炉质纯细,如婴儿肌肤; 炉呈宝光-- 遵循古法所制作的宣德炉,无论材质、器型、皮壳、 神韵都堪称经典之作,传递出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责任编辑:一凡)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普洱 工艺 收藏 原料 历史 制作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