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壶友在收藏和学习过程中都有交学费的时期,或多或少,网络术语为“吃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大多归属于不良壶商和不良作者。少部分归属于吃过药的壶友在知情或不知情的状态下交流给下一位初学。无论是泥料,造假,代工,还是高价造成受伤害的最终是紫砂爱好者。于是网络的产生了无数愤青,砖友,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愤青,砖友对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是值得赞许的,善意的指出新进壶友藏品的缺点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有时候的措辞过于讥讽和不屑,甚至上升于人身攻击,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是从初学走过来的时候,造成了一定混乱状态。混迹在网络里的作者和藏家壶友哪位敢说自己就是标准,自己就是专家?至少目前国家还没有明文的行业标准。
我个人看待收藏紫砂的观点在于第一要看制作工艺和壶型。当下有很多流派,创新的,慕古的,学院的。。。总之我是没办法规范分类的。我唯一的自我鉴定标准是所收藏品的个人感观,是否符合我自己的审美标准。当然我也不排斥欣赏不了的作品,毕竟存在就有它的一定道理。个人的审美观是收藏紫砂的第一主观印象,从而造就了很多不同的分歧。这些分歧和争论的出发点在于个人的审美和爱好基础,大多排斥了客观因素,当然没有不同观点就没有进步。紫砂的造型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是紫砂艺术的具体表现特征。方器、圆器、筋纹塑器,仿真象形,自然生动,组成紫砂艺术的主旋律。光货的造型简洁明了,方货的造型稳重端庄,花货的造型师其造化,筋纹器造型严谨规范,表现了紫砂工艺的传统艺术美感。紫砂工艺的表现形式,以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为主题,赋于嵌、绘、彩、釉、塑、漆、雕、镂等等,将人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意识通过交流合作,构成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所以我个人把工艺和型作为第一收藏要素。
个人看待紫砂的第二要素为泥。紫砂泥分布在宜兴丁蜀地区,即使在宜兴,也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宜兴紫砂泥是绿泥(本山绿泥)、红泥(朱砂泥)和紫泥的总称。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宜兴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有天赐富贵土之说。紫砂成名绝对因素在于紫砂泥,由泥产生工艺。宜兴紫砂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用紫砂壶泡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所以大多使用紫砂的人首先肯定的是紫砂土的独特性质和实用性。
现如今的紫砂泥状态鱼龙混杂,市场出现很多化工泥,搞的紫砂收藏者和使用者对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由于化工添加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化工泥的反映无可厚非。我们所理解的化工泥料的定义:非紫砂类陶土,或劣质紫砂泥料,掺入定量的“无机氧化金属物”作为增色剂,所制成的所谓紫砂壶!只要是紫砂,按照相应的条件和类别,泥配泥,泥调泥,泥兑泥,在适当的调入一些氧化金属物,在紫砂中作为控制烧成温度,抑制结晶状态,是较有必要的,尤其对是现在的电窑,煤气窑的烧成更加重要! 在化学元素的83种金属中,凡密度超过5的,皆统一叫做重金属。但从或环境上的定义,一般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还包括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镍、铅等,单位多以“铅”计 。 不能用的壶,是指含有“重金属”氧化物的壶!所以个人认为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是有必要的。曾听指教,宜兴紫砂厂就是化工料最大的使用和研发单位。个人认为化料紫砂的收藏,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当然为追求健康绿色生活而使用紫砂的话原矿紫砂最放心。对于化料的使用标准国家指出了非含有重金属的化料,但是令紫砂爱好者迷惑的是这个标准的检验检测结果由那里来规范,目前有待解决。于是网络和实际生活当中有了化料该不该承认和好与坏的争论是现实存在的矛盾。在无有效解决途径的目前,我们只有睁大眼睛保护好自己。
第三看紫砂作者功与名。名家壶是紫砂爱好者竞相追求的目标。收藏大致归两类,一类为兴趣,另一类为投资价值。紫砂当中的名家壶兼有艺术性和价值投资两大特点是不可否认的。从明代开始至今有多少紫砂艺人做了千千万万的紫砂作品,留到现在人们记忆当中的相对寥寥无几,多是当时名人作品,所以个人认为按投资价值收藏来说名家壶是首选。当前紫砂价格名家壶价格不菲,不排除炒作和哄抬物价的因素。但是盛世收藏的自古理论造就了国人热衷追逐各类可以长久存放的利于收藏的有价物品。从而造就了紫砂价格的提高,另一角度反映出国人正在富庶。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人素质的不同,造成名家泛滥,大师漫天飞,真假难辩,部分紫砂爱好者无从下手,更有部分吃尽苦头。但是细致思考一下,国家有明确的紫砂作者介绍,有国家的从业人员职称认定。紫砂爱好者只要收藏前细心查讯一下,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不难找出真实名家作者,求证作品真实性和作者的职称霸。紫砂的技术职称未必都是以做壶为标准,当中还有陶刻,雕塑,装饰设计等等,未必高职称的就是专一从艺紫砂壶的制作,名家未必都做壶例如陈鸿寿(号曼生)。当然收藏紫砂不是一味追求职称为依据,民间高手若干,水准未必在职称上体现,当中很多紫砂爱好者公认的高水准作者。民间高手的作破吧以求证作者,价值就需要紫砂爱好者来仔细辨别和筛选。在盲目追求利益的思想下,部分高职称或高声誉的作者采取代工和粗制滥造追求数量忽略质量的做法,确实伤害了部分紫砂爱好者。这个需要我们紫砂爱好者提高自身的学习,来鉴别其中的伪劣,更好的丰富自己的藏品。另说明一下代工作品自古就有,未必代工就是差的,世传“大彬壶”都有李仲芳所作,但由时大彬署款式。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范大生父子三人皆用大生款,所产俱为名品。
最后说一下紫砂的模具和手工成型。清中期以前,一般的紫砂茶壶都不用模具制作,而是由明代名家时大彬创作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并因此形成了特有的工艺技法。当然,最原始的紫砂茶壶也不是拍身筒成形,而是手捏实心成型以后再掏空而成,叫做捏筑法。也有搓成细泥条盘旋堆筑成型的,叫做盘筑法,然后装接手把、的子和嘴巴,外表也很粗糙,远没有现在做得那么平整光洁。随着紫砂茶壶造形的不断丰富,有些比较复杂细致的形状或装饰部件,开始借助模具印压后再加工制作,就是先做出模样再翻成外范进行靠模的方法。清中期以后,为了成型简便、稳定以及增加产量,使用模具来做紫砂茶壶的工匠就开始增多。最初用于紫砂的模具是由木头所制,供春“斫木为模”也就是用的模具。后来有人采用了陶制模具,其强度和稳定性超过了木制模,直到出现了石膏,因其诸多的优点而基本上取代了原有的各种模具。模具成型的特点是:稳定性好、平整度高、统一性好、尺寸标准产量高、制作技术要求低,但形制缺乏变化的韵味,以及常留有模对开接逢线,也就是常说的模型接头。而手工制作的特点是:制作技术要求较高、产量低、随意性强、形体多变无法完全复制、并总能留下自然的手工意趣。相比之下,同样一个东西,手工制作的价值肯定要大于模型制作,每一位壶工都是根据自己的技能和综合取向来选择成型方法,包括类型和档次、速度和数量等。所以,不管怎样做紫砂壶,只要能表现制作者的艺术水准,文化底蕴,以及对紫砂艺术的认知和理解的作品,又得到广大紫砂爱好者的青睐的作品,都是受推崇的艺术品。紫砂壶虽有模具支持,但也要经过深筒加工,接嘴,接把,作的子,表里面处理等工序,最后还要经过火的锤炼。所以追求全手工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就易造成对艺术综合评定的偏激,亦容易走入歧途。所以个人认为无论那种成型的方式都是紫砂产生到演变的一个必然,其中间产生的艺术品是少量的,多数为商品,取决于紫砂爱好者的个人理解和喜好来鉴别收藏。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在抗战时期由于日本的侵略和破坏以至于时存从艺人员20余人,但是由于宜兴独有的资源,国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使紫砂从艺人员如今达到3万余人,紫砂作品的造型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继续蜚声海内外,被世人所推崇。可见紫砂艺术可以在历史中继续延伸和发展。
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在一个时期,想要把在历史上优秀的紫砂艺术总结出个名堂,如登泰岱,华岳之顶,要付出千辛万苦的努力。它不是凭一两个人的叫喊几句便可以总结出来,需要研究者,制作者的时间,精力和反复实践,还得靠实践中所发出来的灵感和悟性。作为紫砂爱好者,我期待有一个规范或者相对规范的国标来衡量紫砂作品包括工型泥款等等,来净化市场,创造紫砂艺术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