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翻看古人用的茶具

时间:2019-01-30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翻看古人用的茶具,或是花瓶,都会看到一些颜色鲜艳的,那么这些颜色鲜艳的衣裳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yu

   翻看古人用的,或是花瓶,都会看到一些颜色鲜艳的,那么这些颜色鲜艳的“衣裳”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yòu)”。
   关于釉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用矿物原料(如长石、石英、高岭土)和化工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并细磨成浆状液体,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
   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一般坯体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又不透水和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同时可以提高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种类
   我国陶瓷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有长石釉和石灰釉两大类。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金属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各异,釉色有青、黑、绿、黄、红、蓝、紫等。古代的白瓷是接近无色的透明釉。
   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种类可分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等;按烧成温度分,800°C-1100°C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C-1250°C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C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欢,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按配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食盐釉;按配制方法可分为生料釉、熔块釉。
   除上述外,现代的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一)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1、甜白釉。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2、卵白釉:瓷器釉色名。元代景德镇湖田窑产白釉印花瓷器(即“枢府器”),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含钙量低,但钾、钠成分增多,故粘度大,烧成范围较宽。早期器物由于釉中含铁量稍高,色微闪青;晚期随着釉中含铁量减少,色趋于纯正。
   3、青白釉: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由含铁量低于1%的釉料在1200摄氏度高温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白度达70%,特点是白中闪青,宛如青白玉,莹润透亮,光照见影,故称青白釉,又称影青釉。
   青白釉始见于北宋初期,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为著名。南宋时,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窑也均有烧造。元代青白釉不及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显的时代风格。明永乐青白釉与宋、元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时的釉面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此外,永乐青白釉器物的胎体玲珑,透影性强,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因此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外形成积釉现象,将纹饰衬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4、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二)颜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 结晶釉等。
   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等。
   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 ,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
   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黑色的如:乌金、铁 锈花、无光黑。
   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 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 “三样开泰”、霁蓝釉等。
   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
   1、青釉: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历代青釉皆以含铁化合物为着色剂,还原焰烧成。釉内含铁量的多少,对呈色有很大关系。古代越窑、婺州窑青瓷釉含铁量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唐瓯窑青瓷釉含铁量在1.54%,呈淡青色。此外,胎体的色调对釉层的呈色也起一定作用。
   豆青。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
   冬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明永乐时所创。色泽较重,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又称“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
   青花釉:景德镇传统釉之一,古代青花釉以釉果和釉灰制成。色彩以白色为主,在光线好的情况下可见青绿色{白里泛青},有较好的透明度。现代的青花釉以长石为基础(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少量氧化钙按一定比例配合。青花釉是青花陶瓷生产中的主要用釉。
   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另一方面,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如古代的越窑、婺州窑青瓷油料中铁的含量在,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瓯窑青瓷釉的氧化铁含量为釉作淡青色;德青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因此色黑如漆。
   缥色。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瓯瓷的釉色就是缥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釉质分两种:一为透明玻璃釉,釉质较肥厚,多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玻璃釉,经还原焰烧成。
   秘色。据《高斋漫录》记载,“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后来的文献都附和此说。实际上,秘色是青釉色调的一种,色泛灰蓝,釉面无光。秘色也并非始于钱氏,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宋时的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这时的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国外也有将秘色称为翡色。
   粉青。粉青为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2.5厘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 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宋代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都有成功的粉青产品。
   天青。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 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巳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入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
   天青釉:瓷器釉色名。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有钧窑天青,始于宋,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另有宋汝窑天青,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调较稳定,多数釉面无光泽。还有景德镇窑天青,始于清康熙,呈淡灰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以钴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窑中就开始出现,嗣后各代都有仿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优美的传统色釉大放异彩,除装饰陈设瓷以外,还广泛地用它装饰茶具,餐具,酒具,糖缸等日用瓷,受到广大工农兵的一致称赞。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以釉果,长石作釉料,并以钙,镁质原料作溶剂,釉料应球磨至细。生坯施釉,一般多采用喷釉或浸釉与喷釉相结各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窑温下烧成,气氛以还原焰为主。
   景德镇的天青釉直接仿自汝窑。明代御厂由宫内发真汝器作样,作出来的叫做雨过天青,这是官窑,同时民窑也仿作。《景德镇陶录》说:“镇陶官在大器等户,多仿放汝窑釉色,其色佳,并以雨过天青呼之。”《景德镇陶录》曾对景德镇的天青特点做了说明:“汝窑瓷色,镇厂所仿者色青而带蓝光,非青碧之影青也。《肆考》谓汝窑瓷色如哥而深,则误认青为碧解矣。不知汝瓷所谓淡青色,实今之好月蓝色。” 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蓝色釉,有“青如天,明如镜”釉色特点。天青系以钴为着色剂,其色调是一种很淡的蓝灰色,实际上应该列入蓝釉系统。天青釉的制作简单,烧成稳定,仅在基础白釉中加放少量含钴原料
   天青釉之名出自五代后周柴世宗批语:“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根据周世宗的要求是要把瓷器烧成雨后青天的颜色,因而天青釉本是柴窑的釉色。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柴窑窑址。
   从传世作品看,宋代汝窑制品即是天青釉,钧窑产品中也有一类天青釉,天青釉的基本色调是淡蓝而带灰色,宋代主要是铁的呈色。
   清代景德镇仿汝窑烧制天青釉,制品以康、雍、乾三朝为佳,它采用钴作着色剂,因而釉色更偏蓝色。
   2、蓝釉:瓷器釉色名。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孔雀蓝。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所以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为低温釉。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是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霁蓝。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天蓝。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象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 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倩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天蓝釉器物的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的天蓝十方六大碗颇具特色,每方绘紫色葡萄一串,还有绘蝙蝠的,绘法装饰仿洋瓷,均为一火烧成。
   孔雀蓝釉: 又称“法蓝”,瓷器釉色名。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是低温釉。生坯挂釉,或于白釉器上二次挂釉烧制。生坯挂釉者,釉层极易开片剥落。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坦言讲,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们根据该类色釉的日常视觉发色不同而进一步划分所得,统称时可用“翠蓝”一词。限于“翠蓝”不太为人熟知,笔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蓝”统称该类色釉。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孔雀蓝单色釉。相对后两者,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
  孔雀蓝青花。“孔雀蓝青花”是低温孔雀蓝与釉下青花的结合体,在绘制好的钴料表面覆盖低温孔雀蓝釉烧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没有掌握好烧造技术,产品普遍为“孔雀蓝黑花”,直到明宣德时期才在官窑体制下取得历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实的“青花”。由于该类器物涉及到使用钴料绘画,因此制作工艺较单色釉复杂,难度与艺术造诣都非前者可比。
   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在单色釉、釉下青花烧制获得稳步进展之后,御厂工匠还尝试把孔雀蓝与黄、褐等低温彩釉结合,共同装饰素三彩瓷,甚至作为低温釉上彩运用到五彩器中,填补了当时的蓝釉上彩空白。
   3、黄釉:瓷器釉色名。传统黄釉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黄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茶叶末: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 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 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蛋黄: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 “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4、黑釉: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泽,色黑如漆。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
   石灰釉: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归于一类, 即以氧化钙作助熔剂的石灰釉。有人按氧化钙含量百分比的高低又细分成石灰釉或石灰碱釉。我认为这些不同的称谓实际上是一样的,主要以石灰作二氧化硅的助熔剂。
   无灰不成釉,元人蒋祈在其《陶记》中记载“制之之法则石垩炼成杂以搓叶木柿火而毁之”; 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记载:“釉无灰不成。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东南70公里,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上面两处提到的石垩和青白石就是石灰石,古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就是通过煅烧石灰石、消解、煨烧、淘洗这么一个过程,将钙的氧化物引入到瓷釉当中,主要是以碳酸钙和少量磷酸钙形式存在作为二氧化硅助熔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传统釉料为石灰釉的原因。
   釉灰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萁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萁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 基本是这么个过程。拿现代化工厂生产的轻质碳酸钙也可以配釉,但比起古法来说,化工品成份单一得多,没有古法制作的釉灰成分那么复杂。比如古法釉灰中还有少量的磷酸钙成份,可以使釉面趋柔,对光线有散射作用,历经岁月后古瓷容易出宝光。当然,宝光的机理还不止于此,不多说了。
   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组分之一, 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R02 组), 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l:1,也不会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实践经验,有好有坏,没有定式。古陶瓷的釉水即便是一个时代的也充满变化,表现各异,如俗称的水眼、棱眼、橘皮、唾沫星等等,但机理相同。
   “吾华之瓷上矣,而今不古若者其原因甚繁复矣”。古代陶瓷具备矿物质的光洁晶莹,有白里泛青的玉质效果,这不光和釉料配方有关系,同样和柴窑有关系,和烧成制度有关系,要仿古瓷的釉面效果必须按古法来,少了程序则不行。传统石灰釉由于始熔点低,对烧造气氛要求严格,只适于柴窑烧造,燃料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其烧成质量,煤窑、气窑、重油窑、电窑等等烧石灰釉极容易出现烟熏发黄等釉面缺陷。现代大部分仿古瓷的釉面泛青是人工调色的,与火烧出来的区别很大。由于燃料结构的改进,现在所使用的釉水已经不是传统的石灰釉了,更多地是通过滑石引入氧化镁碱性金属或添加氧化锌等现代化工元素来配制釉料的碱性基团,这点我在 5311釉一文中做过介绍。
   知道了传统釉料的石灰釉特征加上多上手看实物,我们就可以增加目测判断古陶瓷真伪的能力。总的来说传统石灰釉的特点是弹性好,釉面光泽柔和,不刺眼, 白度可能不一,釉层组分是散疑的聚集体并有密实的沉淀体积,给人的感觉更象是一种膏体而不是玻璃体。人工调色发青长着硬硬一层玻璃皮肤的仿古瓷是可以轻易识别出来的,对景德镇人来说一点也不难,收藏家也不应该搞混。
   传统手工艺有很多优势,其中有很多秘不示人的绝技,尿沤、头灰、二灰的调配等等方法对瓷器制作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古人没有那么丰富的化学知识, 但他们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至今仍然是一笔宝贵财富,需要后人去学习认识,继承和发扬。
   灰釉: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归于釉灰和釉果配出的釉, 即以氧化钙作助熔剂的石灰釉{也叫灰釉},灰釉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尾巴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尾巴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灰釉{又分为:头灰,二灰}为配制传统石灰釉的主要原料,按照釉灰8%--25%,釉果 75%--92%,视釉果的用量由多到少,透明程度逐渐增加。
   现代的灰釉是在长石釉的基础上加碳酸钙和少量工业用氧化铁{釉料的色彩有铁红色和铁黄色}制成。
   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5、红釉: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已浓淡而严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矾红: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胭脂水:胭脂水也称“金红”,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红粉低温釉。它是在烧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万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炉中烘烤而成。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为官窑产品。它始于康熙,精于永正、乾隆之间。
  珊瑚红: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在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极为精细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但仍以珊瑚红器物为贵。
   霁红:亦称“鲜红釉”、“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祭红釉瓷器为景德镇所创制,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它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霁红的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 “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霁红釉盛于康、雍、乾三代。康熙霁红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甚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显著渗透状。
   古代,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
   宝石红釉:瓷器釉色名。亦称“鲜红釉”、“霁红釉”、“祭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
   金红釉:一种低温颜色釉。亦称“金红釉”。以黄金为着色剂(0.5—0.6%),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在薄胎制品上,内施白釉,外施胭脂水,红白相映,瑰丽非凡。金的呈色属于胶体着色,胶体粒子大小与呈色关系密切,必须严格控制烧成温度。胭脂水均为官窑产品。
  钧红: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成为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钧红釉的创制,为陶瓷的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豇豆红: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是清康熙时的铜红。 釉中名贵品种之一。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 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 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美感,引人遐思。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而疏露着绿斑或色晕。因此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抹红:抹红亦属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并色泽显得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釉红: 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後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制作方法  玫瑰花  工艺  收藏  原料  茶叶  茶具  历史  制作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绿茶冲泡选择茶具有讲究
绿茶冲泡选择茶具有讲究
无锡紫砂茶具选购介绍
无锡紫砂茶具选购介绍
不同时期的人对茶具的偏爱
不同时期的人对茶具的偏爱
紫砂茶具发展历史和四次大的冲
紫砂茶具发展历史和四次大的冲
紫砂茶具赏玩常用术语
紫砂茶具赏玩常用术语
日常用紫砂茶具的选择
日常用紫砂茶具的选择
根据茶的特点选用不同紫砂茶具
根据茶的特点选用不同紫砂茶具
收藏紫砂茶具的三个等级
收藏紫砂茶具的三个等级
闻所未闻的紫砂茶具保养方法
闻所未闻的紫砂茶具保养方法
紫砂茶具四种独特的造型
紫砂茶具四种独特的造型
四个因素决定了紫砂茶具价格的
四个因素决定了紫砂茶具价格的
三个大方面入手判断紫砂茶具价
三个大方面入手判断紫砂茶具价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