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百变,首推石瓢。
在石瓢的发展历史中,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不得不提,苏轼一生辗转南北,仕途不顺,在人生遭受坎坷时,他就把相当多的兴趣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品味上。
因政见不合,苏轼被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当时金属烹器,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就是后人说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铫”也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直至到清朝的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又有了变化,更趋向于文人化和艺术化。
陈曼生,一位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西冷八家”之一,清代县令,颇爱收藏。
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喜欢微服简从,游走市井间,偶尔淘选古物来收藏。一天在街角看到一乞丐,面前放着一个石器,曼生不曾见过,很好奇,上前细细观察。发现这器皿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然很破旧,但依然典雅古朴,在器底竟有“无了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看了很喜欢,就拿二两银子打算购买。但乞丐看他高兴的神情,以为是宝物,要十两银子才卖,曼生很生气,假装要走,乞丐一急,赶紧卖给了曼生。曼生如获至宝,赶紧回家清洗干净,一看,果然是一元代所制石瓢,且有瓢柄,曼生是紫砂玩家,之前没见过这种器型,所以想仿制一把,以它为型加流、盖绘制,多番修改,最终成型,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由此曼生石铫诞生了。
最终改成石瓢,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三角器身,底置三足,盖桥钮,这些突出特色的紫砂壶,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尤其要提的是三角形运用恰当,壶把与嘴对称,把内外都是和顺流利的三角形线条,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适。突出独特的力度与气韵,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