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包壶这一造型始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传器是邵大亨蛋包壶。故蛋包壶是由清代嘉庆至道光时宜兴川埠上袁村著名壶艺人邵大亨(1827~1874年)首创,是清末民初流行的款式之一。
因制壶时用砂泥将壶身拍打成圆形,为了放置平稳,再用手工将壶底一圈捏平,留出底部中间凸出圆形,似农家水煮鸡蛋状,故俗称“蛋包壶”。蛋包壶是普通人家及农户们常用饮茶之壶,由于携带方便,旧时农民出耕将此壶放在田埂边歇息时饮用,又称“田头壶”,也是土得掉渣的传统式样壶。
蛋包壶看到的底大多是鼓起,象荷包蛋样,但嘴的样式变化最多,好像还有高、中、矮款式。通常人们把有圈足的称高蛋包壶,把无圈足凹底的称矮蛋包壶。蛋包壶的制作完全是由手工打片拼接而成,无论外表多么精细的蛋包壶,打开壶盖都可以看到泥片和口沿对接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反映了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古人当时的做壶工艺和法度。蛋包壶造型古朴典雅,精致飘逸,无半点浮夸渲染之风,全靠本身的自然美取胜,这种自然美是紫砂壶返璞归真的本源。蛋包壶看似简单普遍,甚至有人认为有点拙,有点俗,实则是拙中藏巧,俗中透雅,制作起来难度很大,技术要求很高,没有深厚技术功底的一般艺人很难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