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紫砂壶的“错金银”?
“错金银”工艺,亦称“金银错”,是在铸器时铸出沟槽,将金或银丝、片挤压入槽。始于春秋青铜饰件,盛于战国,西汉后走向衰落。晋厉公权臣栾书为祭祀制造的“栾书缶”上,有错金铭文40字,为错金最早实例之一。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紫砂壶嵌金、银丝或其他金属丝、片,实际上就是将金银错运用于紫砂陶装饰上,属“清货镶嵌”,多以线表现,亦有线、面结合,设计新颖,配色和谐。
金银丝是如何嵌进壶表的呢?
金银错的首道工序是刻槽。在壶坯窑烧之前,于器表融合中国工笔画铁线白描手法,刻镂出深度和角度适中的“△”形阴文凹槽,槽底为麻面。要求线条深浅、粗细完全统一,才能确保丝、条、块嵌入壶体永不脱落。
金银错的二道工序是镶嵌。壶坯烧成后,用小铁锤轻重适度敲打,或用玉石、玛瑙制的“压子”挤压,在凹槽内嵌入用火适当加温的,截作点、线、 面的金银丝(片)。
金银错的最后工序是磨错。在镶嵌金银丝(片)后,打磨使其与壶表平整光亮。先用剒石打磨,再用木炭加清水打磨,后用皮革打磨。打磨时不可损伤壶体表面。
鲍仲梅
鲍仲梅,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师从著名陶刻老艺人任淦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进厂,这时期,鲍仲梅和同事共同探索紫砂金银丝镶嵌装饰新工艺,后在他长期努力专攻下,使其成熟,并成功地形成紫砂装饰工艺的又一新路子,同时也成为他个人壶艺的风格特征。